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养老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08:22 浙江在线

  本报讯今天是“重阳节”。新华社昨日播发了一组“关爱老人”的系列报道。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婚育年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独生子女时代。与此相呼应,养老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报道分析,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纷纷成家立业,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成为现实,养老压力增大,传统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家庭构成形式。在城镇,对父母进
行经济供养问题不很突出,难的是让子女拿出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照料老人。

  报道指出,正因如此,“积极养老”方式在一些城市得到提倡。这一方式提倡发挥老人自身作用,年轻时就为养老积极做准备,包括参加各种养老保险,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减少对子女的依赖。

  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上海市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试点,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进行“时间储蓄”,等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在山东省,目前正在探索个人早期养老投入的路子,引导有收入的人员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养老积累,鼓励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和银行养老储蓄,同时引导低龄健康老年人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使老年人以“为”促“养”。据了解,各地正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社区为平台,缓解家庭养老压力。

  报道分析说,目前国内已出现一种新现象,即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正在减少;与此同时,老年人也不再为儿女所累,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走出了家庭。

  退休前曾在济南市一所小学任校长的刘女士和老伴都是教育工作者,退休以后,老两口为孙子请了一位家政工,自己乐得轻闲。她说:“我们忙了一辈子,退休后又上了老年大学,社会活动多,不想把自己拴在家务上。”在当地,老年人主动为儿孙请家政工的比例逐步上升,很多老年人考虑自身健康和生活安排,更愿意从家务中脱身出来。

  报道同时认为,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仅仅在生活上能够安度晚年,社会、家庭的“精神赡养”也让老人们越活越有滋味。

  何谓“精神赡养”,报道认为就是社会、家庭共同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心理专家指出,老年人心理素质逐渐弱化,进取心和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这些心理症状比病痛本身更折磨人,如果得不到亲人、朋友、社会的排解和抚慰,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据全国重点社科调研课题《中国家庭婚姻五城市调查》显示:在上海被调查的老人中,子女与老人极少交流的占15%,一般交流的占41%,而经常交流沟通的达到36%,相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升。

  甘肃省老龄委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国近年来社会化进程加快,许多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方式转变不适应,再加之体力衰弱,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频率,使得老年人人际交往范围逐渐变小,产生封闭性心理状态,感觉自己成了被抛弃的人,尤其是丧偶老人更是寂寞万分,难以忍受。因此出现精神抑郁,感到生活空虚、寂寞孤独。

  可喜的是,社会对老人的“精神食粮”重视度逐渐加大,各级老龄委、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话题、情感及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共同特征,不断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文体活动,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人能有机会和场所进行交流,多方沟通,寻找知音,开阔心胸,互帮互助,消除个人和小家庭的孤独、寂寞和烦恼。另一方面,老人们需要得到子女、晚辈更多的“精神赡养”,也正在得到绝大多数子女的认同。研究发现,得到社会及家庭安慰、体贴的老人,要比那些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得不到关心爱护的老人寿命长10年至15年。心理专家说,老人由于心情舒畅,体内生化代谢和神经内分泌调节处于良好水平,因此能够延年益寿。反之,极易产生消极情绪,使机体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对很多疾病发生、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作用不容忽视。

  报道最后指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标准,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社会。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4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5.6%,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是不争的事实。希望更多的老人能享受到晚年幸福的生活。来源:浙江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