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7岁高中生家中上吊自杀 专家呼吁加强挫折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17:04 北京晚报

  10月25日傍晚,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高高(化名)的母亲下班一回家,就看到儿子留下的遗书,并在阳台上发现已经自杀身亡了的高高。高高给母亲留了一份遗书,除了说明自己“早就不想活”了以外,没有透露自己自杀的原因。而惟一能让人了解他内心想法的带锁日记,高高却嘱托母亲转交给一个同学,其他人“都不能打开看”。对于高高的自杀,认识他的街坊都感到惋惜,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了解高高自杀的原因。

  17岁男孩吊死家中

  25日傍晚近6点,高高的母亲郑冰下班回到家中,开门就看见客厅桌上放着一封信,拿起一看,郑冰的脑袋嗡地一下,这是儿子的遗书!郑冰冲到里屋,1米8高的儿子晃悠悠地荡在阳台的半空里,脚边有一个小凳子。郑冰哆嗦着找来剪刀,将绳子剪断,把儿子放了下来。郑冰摸不到儿子的脉搏,她哭着跑到了楼道里,邻居们听到动静,一位学过医的大妈赶紧过来查看高高情况,却发现孩子身子都硬了,早就没有了呼吸。

  楼里负责治安的大爷告诉记者:“孩子上吊用的绳子是用尼龙丝拧成的,郑冰说家里肯定没有这根绳子;绳子绕在阳台3个水管上,每个管子都绕了五六圈,绳子的结打成了越收越紧的死结,没有第二个人帮忙是根本打不开的;高高的脖子上勒着指头深的凹痕,脖子其他部位全都肿得老高,腿勾着、两条胳膊张着,赶来的一位急救医生悄悄感慨:这孩子真是狠哪,这是打定主意不想活了。”

  对于高高的自杀,很多邻居都感到惋惜,却猜不出孩子的死因。小区一位工人告诉记者:“高高是个挺好的孩子,挺文雅的,平时见到人都主动打招呼,还肯带着院子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24日晚上还看到他跟几个孩子一起打羽毛球呢。”街坊们说,高高家是2年前刚搬过来的,家里经济条件似乎很好,高高的父母很少跟邻居打招呼,很严肃,平时都不苟言笑的,但是孩子很懂事,平时衣着打扮都很朴素。街坊们告诉记者,高高除了留了一封一页纸都没有写完的遗书以外,还留了一个64K大小、带锁的日记本,孩子在本子上面留了一页纸,写的遗言请人转交给和他不同班的一个同学,其他人都不允许打开看。一位大妈痛心地说:“高高上的是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挺有前途的孩子,怎么就想不开了。现在孩子压力可能太大了。”

  昨天傍晚和今天早晨,记者两次赶到高高所在学校,希望能了解高高自杀前在学校的表现,但校方不肯接受采访,原因是不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今天早晨,教育处处长朱主任答复记者说:“校方没有接到公安部门或者家长的任何正式通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还不知道高高已经自杀。

  孩子承受压力指数比癌症患者还高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他们曾经进行了一项未成年人生存状态的研究,特别对他们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做了一个分析。研究发现在初一到高三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愤怒、攻击、抑郁、茫然指数,初一时就开始全面上升,初三时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到高二降到最低。高三又开始上升,并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值。把他们的指数与成年人和癌症患者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攻击、愤怒、抑郁的指数比成年人和癌症患者还要高,只有他们的茫然指数略比成年人高,比癌症患者低。从这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承受着比成年人还要高的压力。很多人对青少年不了解,总认为他们是幸福的,没有痛苦,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偏见。“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正视他们的痛苦,承认他们的痛苦。同时关注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有时候好学生的压力可能更大,更不容易被人理解和关注。有些学校重视考试和学习成绩,同学之间残酷的竞争让彼此感觉不到生活的温暖,容易激发他们的心理问题。所以从学校来讲,应该建立一种情绪管理。营造同学间彼此接纳、欣赏的环境。而父母在家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要倾听他们的痛苦,并和他们一起面对。”

  加强挫折、利他教育

  宗春山分析,虽然个体表现不一样,但青少年自杀的普遍原因还是心理的无助状态。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这与我们的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有关。在社会结构、价值、目标重组的背景下,就存在着两种自杀因素。一种是失范性自杀。这与社会缺少规范、价值模糊多变,不能向社会成员提供一种价值的指导有关。还有一种是利己性自杀,也是因为社会规范改变、利益的重新分配,让人难以适应社会环境而造成的。当然自杀还有一些诱因,比如情感、家庭、父母婚姻、人际冲突、竞争失败等等,总的来说,青少年自杀一般与他们处于情绪容易波动的青春期以及他们的病态心理状态有关。

  宗主任同时提出,我们强调道德教育这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给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很好的出口,实际上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孩子愿意帮助他人做点事情。要培养青少年一种利他精神,说白了就是帮助别人做点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看到自己的价值,也会发现别人的痛苦,继而将痛苦看成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利他行为是治疗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良方。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