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精神残疾人,期盼你的关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08:51 解放日报

  一名小学教师精神病康复后,学校给了他一份看门的活儿,虽然工资低了很多,但他尽职尽责。不料学生家长得知他有精神病史,便强烈要求校方将他辞退。最后,这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黯然下岗……

  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四届二次全会上听到的真实故事。上海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副主席顾福祥感慨地说: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上海现有精神病
患者16多万人,生存状态堪忧。

  一位母亲的无奈

  郑女士的女儿今年29岁,却有14年精神病史。这些年来,郑女士为女儿操碎了心,但更让她寒心的是周围如影随形的歧视、憎恶的眼神。

  “女儿不发病时,我会带她出门散步,逛逛超市。一些小区居民看到我俩避之不及,还在背后指指戳戳:这家的女儿是疯子,以后离他们远一点……”每每看到女儿躲在角落哭泣,郑女士心如刀绞。她最担忧的是,自己和丈夫年纪都大了,女儿才29岁,找不到工作,以后怎么生活?

  聂女士的儿子今年23岁,智力、精神双重残疾。整天关在家中,儿子受不了。有时放他出去玩一会,回来却带着一身伤。儿子只会说:“是坏人打的!坏人打的!”虽然街道有日间托管站,但只负责半天看管。聂女士殷切期盼有全天候的托管康复机构,并能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这样既不必担心儿子在外头闲逛闯祸、受欺负,又能减轻家庭负担。

  呼唤社区康复机构

  在上世纪80年代,本市的各个区县街道、镇都建立了帮助精神残疾者康复的社区康复机构(工疗站),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近几年来,类似工疗站的社区康复机构大幅度萎缩。

  据介绍,目前各个区县多的有三四家、少的才一二家。而每个工疗站的接纳人数,也从以前的50多人下降至10人左右。以前工疗站还能接一点工厂的边角料活来做加工,让精神残疾人每月赚点钱补贴家用。但现在很多企业效益不佳,工疗站接不到活儿,精神残疾人做的各种小工艺品更难找到销路。

  此外,由于精神残疾人的特殊性,几乎没有志愿者到康复机构与他们交流。有关部门曾设想在工疗站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班,但难度很大,一来找不到人培训,二来即使经过培训,一些企业宁愿让患有精神病的职工呆在家中,出钱养着,也不让他去上班。

  专家建议

  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王祖承:大部分精神残疾人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关心三方面作用控制病情。病情稳定的精神残疾人,可以从事一些责任小、无危险的简单工作。社会各方应为精神残疾人营造一个平等宽容的氛围,尊重他们的人格,特别注意避免当面使用“武疯子”、“神经病”等敏感词汇,以防刺激他们,导致旧病复发。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5章第41条规定:精神疾病患者病愈后,依法享有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的权利。有关单位不得以曾患有精神疾病为由,取消其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的资格。精神疾病患者病愈后,有权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本报记者谈燕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