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营口“龙骨”原是野马化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07:09 华商晨报
营口“龙骨”原是野马化石(图)
孙正仁捐献的5块“龙骨”原是野马化石新闻回放

  70年前,营口辽河北岸苇塘中发现一巨型动物骸骨,因其头上长角,“龙”降营口之说成了轰动东北的话题。遗憾的是,这具骸骨并没有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关于它的下落也众说纷纭。

  今年6月16日,一位名叫孙正仁的81岁高龄老人,将5块“龙骨”献给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次报道题目《“龙骨”碎片现身营口》

  晨报营口讯(记者 杨立科)由营口老者捐献的所谓“龙骨”是一万多年的的野马化石。

  10月30日,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在一书城,召开了“营口‘龙’之谜”读者见面会,公布了“龙骨”之谜的最后结果。

  然而对于“营口降龙”一说,还有谜团待解。

  捐献的“龙骨”是野马化石

  9月6日,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周丛一、副主任王帛和韩晓东,带着当年《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照片和孙正仁老人捐献的“龙骨”前往大连水产学院。学院办公室张元庆为他们请来了两位专家,但两位专家考虑到营口“龙”为大型水族动物,因此建议他们到大连自然博物馆请专家进行鉴定,并为他们联系到了该博物馆的刘馆长。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刘金远、赵永波两位专家对“龙骨”进行了肉眼和显微镜下鉴定,他们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营口孙正仁捐献的“龙骨”为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野马化石,而与《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并非一体。要对“龙骨”进行准确年代鉴定需要到北京用碳14(C14)进行同位素鉴定。

  照片“龙骨”有两种可能

  鉴定中,两位专家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照片究竟为何物,却产生了意见分歧。

  刘金远高级工程师认为,虽然照片不是特别清晰,但根据形状看有可能是恐龙;而赵永波副研究员认为,有可能是当年一条搁浅的须鲸;最后,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为何物,没有作出肯定的答案。

  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室内,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周丛一和副主任韩晓东分别拍摄了一组各种恐龙和各种类别鲸的标本照片。

  回到营口后,营口市“龙”之谜课题研究小组将各种标本照片与营口“龙骨”照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认为是须鲸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1934年夏天,连续下雨40多天,水位上涨,须鲸从辽河入海口进入辽河,雨后搁浅在芦苇荡中。同时成年须鲸的长度一般在一二十米之间,而营口“龙”的长度是11米左右,这是第一个相似的地方。同时须鲸的胸鳍腐烂后暴露出来的刺状骨头像爪子。须鲸的下额腐烂露出来后,非常像两个弯弯的“角”,营口“龙”是被人为“安装”上去的。

  但在读者见面会上,有人提出,如果是须鲸的话,为什么会有鳞片呢?须鲸属于哺乳动物,是没有鳞片的。

  在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调查过程中,营口惟一健在的目击者———当年只有9岁的肖素琴(女)称,没有注意“龙”是否长角,但可能有鳞、有爪。同时,据了解,当年有人刚发现“龙”时,鳞片堆在其附近,共有两筐之多。

  面对诸多疑问,营口市“龙”之谜课题研究小组作出了另外一种推断———营口“龙骨”照片上的生物有可能是一种还未被人类认知的动物。

  “龙”骸骨去向的三个传说

  到目前,当年《盛京时报》上刊登的“龙”骸骨仍无据可查。

  营口市80岁的老者杨义顺说,关于“龙骨”的下落,有3种流传版本:

  一是传说由于当时营口处在“日伪”当局的统治下,而日本人又非常重视对生物的研究,因此当时传说日本人将“龙骨”运到了“伪满洲国”的新京(今长春),而后运到日本。

  第二种传说是“龙骨”标本由位于营口市通惠门街的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后,转到营口水产高级中学做标本,后来水产高级中学迁移到大连,“龙骨”也随学校迁往大连。

  第三种传说是“龙骨”被营口市某中药商买去做了药材。

  但这3个“龙踪”说法都只是传说而已,是否真的存在“龙”?70年前,在辽河北岸搁浅而死亡的动物是否是“龙”,如今它又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