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沧州地方文献库遭冷遇 呼吁:别把城市建成"文化沙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2:32 燕赵都市报

  本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宋兆凯,沧州市图书馆馆长。几年前宋兆凯在省里的组织下参加了一个赴港考察团,当他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阅览库时,惊讶地看到了沧州10多个县(市)的地方志。而此时,在“这些地方志最应该呆的”沧州图书馆里,地方志远没有这里齐全。本乡本土的东西,倒要在香港才能看全!宋兆凯震惊了。

  捐赠通知面临尴尬

  终于,2002年11月18日,沧州市委办公室、沧州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通知,号召开展向图书馆捐赠图书文献活动,其中“捐赠地方文献”占了很大篇幅。

  然而,令人尴尬的现实是,通知下发已经两年了,据记者了解,至今为止在沧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库里由个人或单位主动捐献的资料只有30多种,其中个人捐献的家谱占了大多数,并没有一个县(市)政府主动捐献地方志。

  不得已垃圾堆里翻文献

  10月15日上午,就在记者采访此事时,遇到了专门从黄骅赶到沧州图书馆捐献家谱的郑先生。郑先生说,捐家谱是为社会保留一份独特的文化资产。据了解,目前个人捐家谱的热情要远远大于政府捐文献。

  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图书馆曾专门派人转了好几个县“求捐”地方志,但一个县也没给。无奈,工作人员只好通过“关系”要,在旧书摊买,甚至到废品收购点里翻。据介绍,在单位清理或个人退休时都要卖一部分“破烂”,其中可能就有工作人员眼里的“宝贝”。

  呼唤传承文化的基本热情

  10月17日下午,省政协委员、省民建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沧州市人大常委、沧州市文联副主席、沧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何香久针对此事接受了记者采访。何香久说,沧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地方文献库应该成为沧州地方人文资料的总汇,它有着极高的文献意义,同时又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刻,建设地方文献库的热情甚至远不如捐赠家谱的个人来得直接、迫切,这引人深思。

  何香久建议从制度入手进行制约,建立“样书制”,即地方政府或各单位如果出版有关资料,有义务将部分样书捐赠给公共图书馆。何香久说,即使我们城市里高楼再多,马路再宽,如果连对自己地方文化进行传承、整理的基本热情都没有,那我们的城市也只是一座“文化沙漠”。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