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如何看待今年轿车产销形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6:53 哈尔滨日报

  理性认识市场

  自3月起,轿车销售累计增长率连续6个月下挫,1~9月的累计增长率比今年的最高增幅要低23.8个百分点。

  虽然今年4月以来的轿车销售增幅下降至今还未能打住,但从1~9月的产销业绩看,仍
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因而,需理性认识市场:

  其一,2002和2003年的“井喷”行情和爆发式需求,是多年的需求集中于一时的释放。大多数厂家以2002和2003年的火爆行情为基础,制订了2004年更具跃进性的目标,带有非理性成分。

  其二,发达国家目前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大多数在1%~3%,而我国的增长率还维持在20%上下。

  主要的市场特征

  ———车价频降和持币待购

  今年的降价烽火在中低档级别延续,但在中级轿车中表现突出,而第三季度更燃烧到中高级轿车。

  东风雪铁龙爱丽舍4月8日和6月27日两次降价,降幅达15.7%,8月底又优惠;福美来7月15日大让利,8月18日的“新突破”行动全线降价,降幅15%。

  3月17日,南亚菲亚特发起“惊雷行动”,其中周末风降幅14.7%。高尔夫2月4日和6月17日两次合计降幅13.5%。

  9月23日,上汽通用五菱SPARK狂降1.6万元,降幅达25%。

  奥迪推出让利6.5万元的促销活动。

  今年频繁的降价,尤其是刚入市不久的新车型频繁降价,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因而效果大打折扣。据不完全统计,5月以来参与降价的车型多达50款。车价是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重要体征指标,频繁降价透支了产品生命,使已购车者心理极不平衡,潜在购车者观望心重,持币待购成了他们的惟一选择。

  ———屡推新车和叫好的不多

  企业推出新车型的目的,有的是想显示实力;有的是想借新车型以拓宽市场需求面;有的推出改进型以求增加卖点。还有的别出心裁,增添限量版、个性款式,以扩大销量。

  今年上市的新车,不但前两年加价销售的辉煌情形一去不复返,有的甚至上市不足月,就以降配置变相跌价销售。

  ———增幅下跌和企业减产

  7、8、9月轿车产销率明显转好,这是因为厂家在预期目标实现无望和居高不下的库存等重压之下,调整了产销计划。目前,产销之间的数量差仍超过10万辆,连同去年库存近15万辆。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MPV和SUV在内,轿车的年度计划总销量不低于280万辆。其中前10家就超过220万辆:上海大众46.2万辆、一汽-大众38万辆、上海通用28.5万辆、广州本田22万辆、奇瑞15万辆、吉利(含华普)15万辆、神龙公司14.4万辆、一汽夏利皆13.0万辆、长安铃木11万辆。按均衡销售要求,1~9月销售达到预期目标75%的厂家寥寥无几。

  鉴于今年的市场形势,国家统计局在9月中旬发布的信息中,将他们原预测的282万辆轿车产量调整到239万辆,减产43万辆;增幅由40%调整为18%。

  市场低迷缘由和汽车市场发展

  市场低迷原因,众说纷纭。

  其中,政策因素是主要的。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依然是政策性市场,国家并没有把汽车列进投资过热的行业,但宏观调控中汽车消费信贷的紧缩,抑制了市场需求的实现。

  车价频降和新车型屡出,对消费者而言自然是福音;但其负面效应也不能小视,特别是新车型也加入车价频降之列。用户求新求异心理和持币待购氛围之浓是史无前例的;生产企业造车的成本因钢铁调控和钢材涨价、原材料溢价而上升,车价的频降导致销售额和利润的相对下降。

  此外,贷款门槛提高、保险费用增加和油价持续上涨等购车环境和用车环境变差,大城市道路拥堵的过度渲染等,使消费者难于确立牢固的购买信心。

  汽车市场需求的实现有其内在规律,汽车市场研究成果显示,车价与人均GDP的比值即R值为2或3时,是轿车进入家庭的转折点。此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必然会进入一个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标志的消费时代,享受人类理应得到的汽车文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张伯顺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