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小学校建大雅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06:1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墙上、桌面装饰着世界名画,图书室里飘逸着悠悠的古典音乐,清晨孩童齐声朗诵唐诗宋词,教师言谈举止依行《论语》……成都市实验小学的“雅教育”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10月25日,记者来到学校,直面“雅育”。

  雅境育雅

  实验小学的“雅教育”于2002年正式提出。“雅育”要求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真正做到“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学生“文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校“高雅”,实现“小学校,大课堂”目标。当时,全校上下都很茫然:如何雅?学校发给男教师《激情与理性》,发给女教师《学会优雅》,并请来专业教师指导教师的言行、穿着,讲授《论语》。

  “雅”的精神来自《论语》:文质彬彬,和而不同。“雅”行先从办公环境着手,学校允许各办公室可以按自己理解的“雅”随意装修、装饰。字画、鲜花、盆景、全家福、毛绒玩具、咖啡器皿、艺术桌椅等落户各办公室,有的张扬,有的清淡,但均布置得雅致温馨。教师李蓓说:“布置办公室时,突然有了为心找到家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自觉就有言行轻柔、和气的感染。”

  每个教师都有一张读书积分卡,到图书室借阅1次积1分,阅览1次1.5分,向学校推荐一本好书2分,每个教师每月必须积10分,分数最高的将获得购书票。教师还要写下读书笔记,和校长进行书面交流。

  在厚厚的读书笔记中,我们看到一篇《在记忆中永存》的读书笔记。这是数学教师赵晓在阅读了《再别康桥》后的感悟。校长陆枋在读书交流中写道:你把对艺术的理解、感悟,和着数字的逻辑之美同时绽放,学生们将会多么幸福。

  诗意课堂

  课堂是“雅育”的重心。学校要求教师将每一堂课变成诗意的课堂,让师生在对话中分享“雅趣”。

  周学静老师上《杨树之歌》一课,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杨字,画一棵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杨树。”周老师将生字写在一张张纸做的杨树叶上,引导学生识字。识字结束,音乐响起,周学静优雅地进行课文范读。之后,周老师告诉学生:“你们打开书,自己朗读,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音乐中,孩子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深情款款,读得旁若无人。

  周老师开始引导同学们分析诗歌,“杨树把歌唱给了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大家想想,它还会唱给谁听?”同学们发挥想象:唱给金鱼听,唱给飞累的小鸟听……

  “假期,老师去了广西,看到了榕树。我用心听,听到它们的歌,写下了《榕树之歌》———我的名字叫大叶榕,我爱听风儿树梢交谈,爱看浪花在沙滩翻卷……”周老师朗诵起自己写的诗歌。最后,周老师播放了自己编辑的短片《校园的树》,然后,布置作业:“樱桃树、罗汉松……只要你们认真听,都可以听见它们的歌,下课后你们去听听,写下它们的歌。”

  A城计划

  课堂外,学校设置了“A城计划”———全校学生都是“A城”公民,共同创造高雅小社会。“A城”2003年9月成立,每位学生领取了绿色市民身份证,这也是小市民们的行为记录卡,凡优良行为均可加分,积满20分,可申请“A城”一日市长卡、合理要求卡、一日教师卡、免于批评卡、参与城市管理。

  “A城”有市长办公室、城市形象策划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少年邮局、“红樱桃”演播室、110等。“A城”的规则都由市民们讨论通过,当中有条特殊条例:下楼市民必须靠墙行。原来,有许多学生为刺激喜欢顺着栏杆往下溜,常和扶着栏杆上行的学生发生碰撞,为了安全,全体市民集体通过了这个特殊的规则。

  一年内,“A城”陆续开展了读书、绿色签名、庙会、“小学生研究大课题”、“小手拉大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等系列活动。“雅”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同学们心间,贯穿其行。

  正反论“雅育”

  省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刘裕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雅育”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雅育”人本教育的尝试,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不谋而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具有中国人文气质的人才,这样的尝试值得期待。

  但也有一些教育界人士担忧。有人提出,实验小学的“雅育”较偏重文气、感性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孩子身上呈现多元化发展倾向,“雅育”应掌握好平衡度,让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都能充分得到关照。

  何涛本报记者徐虹沈佳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