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07:26 哈尔滨日报

  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颖

  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作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决定》的各个部分都渗透和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核心内容直至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都作出了精辟的理论概括,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为我们全面
准确把握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指明了方向。

  一、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进一步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大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必须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现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已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广大群众的民权意识、民主意识、建设宪政国家的意识日益觉醒,作为执政党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深层次和高难度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推动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的建设。但是,从党内的现实情况看,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二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前者是从本领方面影响执政成效,后者是从作风方面影响执政成效。因此,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只有这样,党才能担当起领导核心的重任,真正受到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拥有执政的广泛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当前社会利益开始分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诉求。如果我们党不能把这些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声音协调统一到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来,使之能够在一种正常的政治制度里表达出来,就容易出现所谓的“拉美化”现象,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作为一个执政党,在掌握公共权力的同时,也担负着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责任。应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此,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还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适合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作为执政党必须改变在计划经济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运用现代民主法治的方式去执政;同时,作为党领导下的政府,也必须由原先的“全能行政”转向“有限行政”,在民主法治的制度框架内合理高效地运用政府权力,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而将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顺其自然地解决。能否适时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变,是党在新形势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因此,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积极推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实践和探索

  按照《决定》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思想,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就是要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此,必须积极推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实践和探索。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上实现突破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之间紧密相联、相互作用。制度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作保证才能实现;规范化则是用制度去对民主行为进行统一约束和规范,使民主主体能严格遵守民主制度及其程序;而程序化则要求将民主过程中要坚持的程序设计与方法步骤,尽可能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建设的各项制度,是我们党多年来通过实践探索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之间的联系。坚持并完善这些制度,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地方党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首先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的最好形式。围绕着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目标要求,充分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今后还应扎扎实实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按照“健全、丰富、扩大”的要求,完善“一府两院”及其工作部门定期向人大常委会、专委会通报工作制度、执法检查和工作监督制度、跟踪指导和监督整改等制度。二是要按照“两个支持”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包括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切实理顺党委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保证人大的权力机关地位,使人大依法行使法定权力畅通无阻。三是要按照“体现民意、维护民利”的要求,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健全人大代表与选区、选民保持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使其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

  第二,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按照《决定》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还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思想上,要切实提高党委对政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纳入党委决策程序之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加强与政协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在制度上,要建立健全与政协章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重大决策在党委议定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必须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和要求;要建立健全政协委员提案限期答复制度,完善与民主党派领导人谈心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努力做到“他们想要听什么、需要听什么、应该听什么,我们就通报什么”。三是在队伍上,一方面要帮助政协组织把好选人、用人关,在领导班子配备上充分体现民主、尊重民意;对政协机关干部的配备、交流和使用,同党政部门的干部一视同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主动邀请政协委员参加各类活动和开展专题调研,支持他们在主动参与中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第三,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延伸,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按照四中全会的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管理基层事务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家作主。要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选举权范围和候选人范围,使选举更加重视和体现民意;选举程序要更加科学化,选举过程要更加公开,提高透明度,切实保证民主选举的公正性。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凡是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听取意见、集中民智;政府作出的决策,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多数人的意愿,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要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公开政府办事程序、标准,加强对行政职权活动的监督。要加强组织引导,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形式,逐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民会议决策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民管理制度、村民监督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要合理确定社区职能定位,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的制度建设,下大力气解决职能不清、负担过重、工作人员老化等问题,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发展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支持职工当家作主,切实尊重并保证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充分表达职工群众的要求,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在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上实现突破

  《决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一新论断,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依法执政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根本途径,是新形势下各级地方党委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的意志。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提出的立法建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机关的法定程序,才能够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一过程是民主的过程,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定型化的过程。因此,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当前,要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这一工作主题,适应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这个重点,着眼于解决城市规划、国企改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贫困救助等难点问题,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从源头上推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二,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坚持法律至上。在我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又同时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根本保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党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履行党的职责,就是履行法律职责,特别应该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杜绝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职权和活动。要处理好履行党赋予的权力与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权与私利的关系、官权与民利的关系,摆正与人民群众在法律人格上的平等地位。

  第三,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不仅表现在党自身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且表现在党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上,表现在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上。作为地方党委,坚持依法执政,必须理顺三方面的关系,即理顺党委与立法机关的关系、理顺党委与司法机关的关系、理顺党政关系,从而使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的轨道。

  第四,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维护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司法机关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秉公办案,反对和抵制“法外特权”,防止和纠正办“人情案”、“关系案”,惩治司法腐败,保证公正司法。能否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对我们依法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要坚决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维护司法权威;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司法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

  (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上实现突破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地方党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保障。为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第一,决策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要把决策前调查研究制度化。对于重大决策坚持做到没有调查研究的题目不议,没有调查研究的事不定,没有调查研究的结论不下。以减少决策失误。

  第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根据决策事项的特点,实行不同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市委全委会讨论决定,并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要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决策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的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特别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按表决意见形成会议决议。要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建立把科学论证作为必经环节的决策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决策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决策的事项、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公开。

  第三,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建立相应的论证责任制、评估责任制、领导责任制。集体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要追究领导人的责任。要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加强对决策权力的制约和控制,明确决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权力和责任,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应相对分离,各司其职。要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形成党纪、政纪、法律处罚等不同等级,根据决策失误导致损失的程序和应负责任的大小,追究相应的责任。当前,应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关于引咎辞职的规定,使引咎辞职制对决策失误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此外,要健全决策跟踪和反馈机制,对决策的实施过程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跟踪检查,并及时将执行中的各种问题反馈给决策机关,以便适时修正。

  第四,建立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要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资源丰富、专家学者汇聚的优势,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多发挥综合研究部门的作用,充实和加强研究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使其真正成为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智慧库”。要建立专家联系制度,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学者同决策者沟通的渠道。要运用互联网等高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加强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保证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能够把情况、问题和意见及时反映上来。

  三、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系统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执政党要真正代表人民掌握好公共权力,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处理好国家政权系统的关系与参政党和各人民团体的关系。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明确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职责定位,充分体现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市本级来讲,党委是指市委全会,在市委全会闭会期间由常委会主持日常工作;“三个党组”是指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三个党组。党委是核心,主要抓方向,抓全局,抓大事,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决定要充分依靠各个班子的党组贯彻落实。要强化党组的功能,通过党组体现党的领导。人大常委会党组主要是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地方法规,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依法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和领导人员进行监督;政府党组主要是通过政府决策程序把党的决议和主张变为本地区政府的政令和具体的工作措施和部署,切实做好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政协党组主要是通过政协的参政议政把党的决议变为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具体成果和社会各界参政、民主监督的共识。党委的纪检、组织、政法、宣传、统战等部门,按党委决议发挥各自职能贯彻落实。

  积极探索地方党委联系、协调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工作的途径。一是在领导体制上,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要通过三个党组来实现,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对党委负责,是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组织保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三个党组”实行集体领导,凡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由党组集体讨论后,报党委常委会决策或全委会决定。党委在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的同时,努力营造团结、协调的工作氛围,使各方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切实把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二是在全局工作上党委要总揽但不包揽,协调但不取代,各方的事仍由各自去办,各方之间的事由党委来协调。事关全局的大事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和部署,具体工作由各有关党组根据各自的职责组织实施。各方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之间需要协调的问题由党委来讨论决定。三是在重点工作上,党委主要抓方向、方针,各有关党组根据各自的职能抓方案、方法和具体实施。

  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加强议事和决策制度的建设,形成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当前,一项很迫切的任务,就是按照《决定》的要求,抓紧建立并完善常委办公会、书记办公会以及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向市委定期进行沟通协调的相关制度,尽快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实现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领导。我们不仅要在市本级建立这样的制度,在区县(市)也要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发挥地方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落实《决定》精神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哈尔滨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齐燕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宗教工作作为党的工作一个重要领域,都直接与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因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认真、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正确处理特殊复杂的宗教事务和宗教问题,这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一个检验我们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是提高“五个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全面做好宗教工作,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需要。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是意识形态,是精神现象。但宗教组织和宗教场所又是作为宗教实体而存在。首先,作为宗教实体,按照党的宗教“自养”政策,宗教组织和宗教场所可以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创办实体,既可以补充宗教自身消费的需要,同时又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开展公益活动是市场经济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宗教组织和教职人员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又可利用宗教关系、宗教感情发挥其特殊优势,搞好招商引资。第三,宗教场所又具有作为旅游资源的特殊功能,在开发地方旅游经济上可以发挥作用。

  (二)全面做好宗教工作,是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需要。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要给予特殊关注和重视。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们的人权问题,常常就是攻击我们党和国家没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攻击我们压制宗教,压制宗教信仰,利用宗教问题攻击我们缺乏民主。如何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不仅能够保护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够有力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在所谓民主、人权方面对我们的污蔑和攻击,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宗教界代表人士是我们落实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主体之一。宗教界代表人士在人大、政协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代表和委员,他们能够代表并反映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此,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既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三)全面做好宗教工作,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需要。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含了如哲学、文学、艺术、雕塑、建筑、音乐等诸多形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挖掘宗教文化中积极健康的成分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借鉴。国家所以如此重视“敦煌文化”,就是重要例证。其次,宗教教义、教理和戒律中有大量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规制,是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一致的,如劝人向善、乐善好施、互助互济,提倡中道、和平、宽容、诚信等,这既是宗教信念、宗教道德,同时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也值得挖掘、吸纳和提倡。

  (四)全面做好宗教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所以动乱频繁和局部冲突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宗教问题,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都包含着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在我国,藏独、疆独就是一小部分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在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我国是多宗教国家,又是信教人数众多的国家。这个特殊人群有着特殊信仰和特殊利益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将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按照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他们的利益与要求,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这是保证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课题,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

  (五)全面做好宗教工作,是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需要。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企图,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宗教,其目的就是搞垮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已经对我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总之,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是事关“三个文明”的大问题,是政治问题。能否处理好宗教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我市宗教工作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好全国和全省宗教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总结2002年全省宗教工作会议以来我市宗教工作的成绩,分析当前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宗教工作,坚决抵制境外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

  一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指针;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团结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广大信教群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导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上来,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必须强基固本,解决好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始终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三是在宗教工作中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关心“弱势群体”,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群众与党和政府更贴心。

  二要切实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重视和加强宗教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处理宗教方面的重大问题。当前尤其要把抵御渗透工作尽快抓起来,经常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制定措施,提高工作水平,抓好综合治理。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关心、重视宗教工作,对宗教方面的重大事件,要亲自处理和检查。县以上党委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宗教工作的重大问题。按照中央要求,各地要建立由党委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的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和解决宗教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抵御渗透工作不仅仅是宗教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许多部门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各个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地抓好工作,齐抓共管。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加强宗教工作抵御渗透真正落实到基层。建立健全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和领导责任制,并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检查和考核。要把工作落到各个环节,堵塞漏洞,不留死角,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对宗教工作无人管、不愿管、不会管的状况。要采取有力措施,在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突破上下功夫。

  三要加强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统战和宗教工作干部、宗教界人士这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在培训干部工作中,要把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要把党的宗教理论政策列入教学内容。要选配年富力强、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高的干部担任宗教局长,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四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宗教工作力量。要加大对宗教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区、县(市)一级的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如果经费不能保证,很难开展工作。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投入,再解决,那就被动了。要切实帮助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充实和加强工作力量,改善条件,保证工作经费。要帮助解决宗教团体面临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

  各级统战和宗教工作部门要把维护稳定作为宗教工作的重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工作重点是,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在宗教界深入开展“三增强、四热爱”活动,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积极引导宗教界在思想上“相适应”;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界在培养新一代爱国爱教的代表人士上“相适应”;加强宗教团体建设,推进民主办教,积极引导宗教界在自我管理上“相适应”;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宗教界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相适应”,使党与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