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县中模式”大举“入侵”引发激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07:31 人民网-江南时报

  

  C篇 “县中模式”大举“入侵”引发激辩

  “事实上,全国的中小学教育都在走应试的路子,而在评判标准上却要用‘素质’来衡量。”中国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张先翱教授认为,过去为了减负,减轻学生书包、减少学生作业、缩短学生作息时间,强调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客观上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殊不知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现在一看“素质”拖了“升学率”的后腿,于是“应试”又被请了回来。南京一些中学实施的新作息时间,折射出的是学校、家长、学生的无奈。

  对于一些县级中学对待学生“暗无天日”的死揪,南通中学教务处许建平老师对此颇有微词。他说,南京一些家长对苏北县中趋之若鹜的现象,足以作为“未来正确”的素质教育之现时困境的一个注脚。为学生们的未来计,其创新能力、辨析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必须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完成,但如果不改变高考制度,不在高考制度中注入相应的考察因素,则“县中模式”将会继续消耗掉他们大量的光阴,学生期的苍白也将这样那样地影响一代人的未来。

  “苍白的概念”

  南通先锋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则告诉记者,被南京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所谓苏北县中模式,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以获得高考佳绩为惟一或主要目标的刚性应试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的讲课和作业,他们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观念由于单一目标的训练和外部其他信息相对减弱甚至隔绝,变成了“高分”、“名校”等苍白的概念,而其知识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带着高考应试的胎记,原本应该十分重视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辨析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几乎被压缩为一种“解题能力”,从人的长远培养、发展看,这并不是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记者在和一些校长和教师探讨这一问题时发现,越是敬业并对学习成绩高度负责者越是固守这种观念。有位从教数十年的老教师说:“学生应该上早自习,尤其是早读。我认为,早读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每当学生高声齐读时,我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神圣感,我在小学读书时就有这种神圣感。”这位老师说这些的时候神情很是陶醉,她认为,人无压力不能成才,学生早起读书就如晨练一样,是锻炼人成才的一个途径,“一个学生,早上不早点儿来学校,那他干什么?”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记者听说一名已经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因其父母受前段时间媒体批评南京高考的影响,又不满孩子所在学校的“宽松”,不惜缴纳不菲的费用,执意将孩子送往苏北某县中借读。

  另外,据记者调查,目前在南京部分中学担任领导职务的,不乏来自苏北一些县中的人士。他们的到来,曾有人将其认之为“对南京先行教育模式的换血”,从目前南京各中学逐渐凸现出来“县中模式”,可见这部分人士对于南京教育界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总分的辉煌”

  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就南京某报“高考之痛”的讨论,给该报发去题为《“痛”而后“快”———我看南京“高考之痛”》的专稿。他感慨:如今的高中生太不简单了,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高难度的“懂”;如果没有12年寒窗之苦,没有记忆、综合、升华的能力,是很难考到高分的!“相形之下,我总是乐观而浪漫地推想:待到今天这些凭‘总分’考入大学的孩子长成后,中国的科技、文化将会是何等辉煌啊!”

  “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把中国‘总分制’考出来的学生网罗过去了,起了大作用。将来,我国‘自产自销’,何愁不独秀于全球!”

  “南京的孩子见多识广、文化背景优良,综合素质肯定不差,但在目前无法根本改变高考选拔制度的境况中,可爱的孩子们只能尊重‘现实’,努力考出好成绩,争取到大学里深造(当然就业也可成材)”。

  与之相呼应的是,10月21日下午,民建江苏省委专门就如何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正确看待素质教育与学生应试能力的关系等作了专题发言。

  委员们认为,现在社会各界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本质还缺乏深刻的理解,有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副科教育的,有把素质教育与语、数、外学习对立的,更多的则认为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较高的应试能力,因而将考试的失利归咎于素质教育。实际上对学生而言,应对考试的能力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一定也能够面对考试取得成功。

  委员们强调,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该存在于我们的各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补课就不是素质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

  很显然,在高考的门槛前,南京教育界的部分权威为“县中模式”的生存和推行找到了很好的理由。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当前的教育环境。如果这种环境被历史证明是负面的话。

  “批判的吸收”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当权派”都是“县中模式”的拥护者。南京二十九中的华明友校长就对“县中模式”席卷南京心忧不已。他认为,看待“县中模式”必须一分为二,苏北苏中的经验可以吸收,例如推行完整科学的课业安排计划等,但对于其中的死揪色彩则应作调整,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华校长说,国家目前正在酝酿“课改”,对于目前在南京盛行的“县中模式”,是否能充分应对还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已有一些教育部门高层人士对南京部分中学施行“县中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这种模式的存在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挑战,南京要摆脱所谓的“高考之痛”,需要的并非是搬用心急气躁的“县中模式”,而是因材施教。

  这样看来,由女生遭到强奸的谣言而引发的“县中模式”争论,还是要在能否真正解决“高考之痛”中寻找答案。但是,这要等到明年。

  “无论这一模式在南京是否成功,将来有关部门肯定会用作反面教材……”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如是说。本报记者 应志刚 张易 殷文静

  (本报记者 陆海龙 史婷婷 对本文亦有贡献。)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09日 第四版)

[上一页]  [1]  [2]  [3]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