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他们渴望温暖过今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05:0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策划/热线新闻部 省内新闻部 执行/本报记者 路六居 常佰军 陈关超 王永安 刘芸/文 刘洲立 张鸿飞/摄影

  冬天一如既往到来了。但今冬,也许是一个不一样的冬天。对大多数城市人来说,有暖气、有空调、有电热炉,大可不必担心冬天的寒流。但温室里的人们,你可知道城市中贫困家庭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对多数贫困家庭来说,暖气、空调是奢望,烧煤炉取暖,靠棉被棉衣过冬是最普遍的选择。买一吨煤,去年要花200元,现在涨到380元;一块小煤球,年初每块0.15元,现在涨到0.27元。煤价上涨,供暖企业和城市贫困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1月15日,城市供暖就要开始,全省的低收入家庭今年能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昨天,本报记者兵分数路,走进全省十多个城市,感受着一些地方政府对贫困家庭的关心,感受着低收入家庭对温暖冬天的向往……

  昨天,郑州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小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街头的风开始变得冷飕飕。

  冒着细雨,本报记者来到了金水区、管城区、中原区、二七区,走进了低收入家庭……纬五路社区陈少艳:不知能否享受供暖

  家住纬五路社区的陈少艳今年34岁,记者走进她的家时,陈少艳正在做中午饭,并等着上小学的女儿回家。

  得知记者是来采访低保家庭的,陈少艳未开口泪水先流了下来。

  陈是下岗职工,3年前爱人死于意外事故,留下她和7岁的女儿。前两年陈少艳一家的生活来源就是丈夫单位发给女儿的每月180元的抚恤金。去年,她向纬五路社区申请了低保,每月能领到220元,母女两人就靠这些钱生活。

  陈少艳说,她和丈夫都是外地人,在郑州没有亲友,她曾试着找工作,可找到的工作都是上一整天班,根本无法照顾上学的女儿。

  “现在,我每天都计算着花钱,到菜市场买菜只买最便宜的菜,剩下的钱交水费、电费,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品。”

  “家里装的有暖气,去年是我爱人单位帮着交的费,家里挺暖和。今年还没供气,也没人通知我交费,如果让我交的话,一个冬天得一两千元,太贵了,我还没有想这个问题。”

  据悉,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如今陈少艳找了一份磨豆浆的“工作”: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磨豆浆,把豆浆装到塑料杯里,再送到附近的早餐代销点,6点半,她准时赶回家,叫醒女儿上学。然后,白天上街买菜,为女儿做饭,辅导女儿做功课,并准备一下明天磨豆浆的配料。

  昨天,纬五路社区的张旭成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将与陈少艳丈夫的单位沟通,以确保陈少艳和她的女儿能够用上暖气。西郊失业居民侯忠民:享受“福利”暖气

  面对寒冬,郑州西郊纺织工业区的低收入居民将如何度过?昨天,记者来到了中原区棉纺路办事处四厂社区居民侯忠民家探访。

  侯忠民今年36岁,初中毕业后到国棉四厂做临时工,1993年因患脊柱炎失业,现在抱病在家,下床行动离不开双拐。侯的父亲80岁了,是国棉四厂的退休职工,每月有400多元的退休金,既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又要给侯忠民买药治病,时常是捉襟见肘。去年,社区和办事处为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手续。

  “不过,你不要为我们过冬担心。”提起供暖,侯忠民脸上显出难得的轻松。父亲厂里这几年效益不好,但厂里一直操心职工的取暖过冬。厂里和热电厂直接联系,把暖气引到厂区,再由厂区引往家属区,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要比社会用户取暖费减少一半以上。同时,厂里对职工给予一定的取暖补贴,并把取暖费用分解到各个月,从工资中扣除。

  “我们辖区几家棉纺织厂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向家属区供暖,所以这些家属区的许多居民收入虽不高,但不会为过冬取暖发愁。”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路办事处党政办主任李娜说。残疾人高新海:今冬仍用“土暖气”

  昨天上午11点左右,陇海路某社区的残疾人高新海正坐在残疾人专用三轮车上,笑呵呵地与人聊天。

  高新海高位截瘫快30年了,跟80多岁的父母同住,母亲又患了肠癌,卧床不起。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所有的钱都花在医药费上了。“我们一家老弱病残,但精神状态还好,要不是周围有那么多人帮助,恐怕都得死好几回了。”

  高新海体态较胖,年迈的父母已经没有力量帮他完成车与床之间的“位移”,十多年来,上床、起床、去澡堂洗澡,都是邻居、同学、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帮忙。这不,大家正在为让他家的土暖气热起来想办法。

  去年,几个同学凑钱给他家垒了个土暖气,但今年煤涨价了,一块煤3毛多,对张家是笔不小的负担。社区书记张健说:“社区财力有限,棉衣棉被已经送过来了,大的困难也解决不了,只能靠大家都伸一把手。”

  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杨先生是高新海的小学同学,前天他和邻居们为高新海的“代步车”加了个风雨篷,现在杨先生又把取暖用煤的任务“揽”了下来。杨先生说他准备发动同学,去煤场扫煤底儿,加工好了送过来……七旬老人李芝萍:温暖的车棚冰冷的家

  “你看车棚里暖烘烘的,多亏了社区的关心。”提起冬天取暖,在郑州市百花路38号院看车的李芝萍大娘有说不完的话。

  李大娘年过七旬,老伴儿去世得早,儿子及儿媳下岗在家,生活困难。老人所在的中原区林山寨办事处碧沙岗社区得知情况后,及时为老人办理了低保手续,并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安排她为院里看车,每月收入一二百元。

  “社区对俺的照顾够周到,冬天车棚里有取暖炉,并按时送来煤球,外面再冷,车棚里都是暖烘烘的。”说到这里,老人话锋一转说:“可就是下班后回到我一个人住的家里太冷了。”

  据悉,由于无力缴纳取暖费用,李大娘每晚只好用热水袋取暖,可热水袋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冷了下来。用煤球取暖吧,一块煤搬到五楼得两毛多,光做饭烧煤就不少花钱,李大娘根本不舍得用来取暖……

  采访中,调查困难户过冬取暖问题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像李大娘这样的困难户,社区准备给他们送些煤球等取暖用品,让他们过一个暖和的冬天。豫剧三团社区郭玉珍:今年冬天凑合着过

  阳台还没有封,冷空气直冲进屋内;过冬的煤球没舍得买,眼看就要过冬了,郑州市豫剧三团社区的郭玉珍显得很无奈:“今年的冬天就这么凑合着过吧……”

  据悉,三年前,郭女士夫妻双双下岗,郭女士身体有病,丈夫没有技术,而且视力也不好,不好找工作。现在,家里生活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低保金,二是丈夫靠做家政服务、卖报纸补贴家庭收入。

  郭女士说:“阳台要不是早就封起来了,可经济上不宽余,不是非办不可的事,便撂在那里了。现在天还不太冷。天冷了,到时候用个硬纸板堵一下。”

  郭女士的孩子10岁了,房子面积小,丈夫郭先生只能每天睡在客厅里。记者注意到,郭的“床”其实只是一张沙发,很短,垫子很薄。

  “俺家每个月水、电、气,所有的费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35块钱。别说没有暖气,就是有,俺家也舍不得用。”郭女士算了一笔账,一块煤球好几毛,一天最少也得用上个4~5块,一个月下来,得花几十块钱。

  唯一令他们欣慰的是,他们的孩子上学非常争气,成绩不错。打零工的潘全莲:烧煤取暖是“奢望”

  49岁的潘全莲是原郑州市玻璃厂职工。昨天上午9点,记者随城东路办事处郑汴路社区干部来到潘全莲的家。潘的家不大,仅有几件家具,屋里阴冷而简单。

  2001年2月,潘全莲的丈夫在家属院门岗值班时,遇到歹徒被刺身亡。“顶梁柱”塌了,但因为属刑事案件,潘全莲家没获得多少赔偿。潘全莲身体不好,有肝胆病,下岗后,潘至今每月从厂里领取的工资有整有零:310元。为增加收入,潘全莲现在做起了零工,但收入有限。

  “从310元中拿出60元钱买煤烧,哪敢?!”据悉,为了省钱,潘全莲每天买菜只选择两个时段,要么早,要么晚,因为买菜这两个时间最便宜;夏天潘家很少开电扇,她家的水电费一个月仅10元钱左右……

  据调查,潘全莲所在的玻璃厂家属院有120多户人家,全是下岗职工,家属楼没有暖气,半数家庭没有取暖的煤炉。今年像往年一样,整个冬天大家就准备这么过了。

  管城区城东路办事处的社区主任曹蓓说,像潘全莲这样贫困的家庭在办事处所辖的7个社区都有。冬天到了,想关照他们,但社区和办事处也拿不出多余的钱。链接取暖,低保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郑州聂庄村的赵先生家冬天取暖主要靠煤炉。昨天下午,赵先生算了一笔账:年初,他买的一块12个眼的煤球价格是0.15元,6月是0.18元,8月是0.25元,目前已涨到了0.27元。

  根据他家的使用情况,用煤炉采暖每天要烧5块煤球,按现在的价格一天要花1.35元,一个月合计40.5元,一个冬天4个月是162元。他说,这对于一个享受低保每月220元的家庭来说,“看着煤价噌噌上涨,咱天天烧煤,心里咋不慌呢?”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