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动人口子女办学 南北简易学校武汉对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08:46 荆楚网-湖北日报 | ||||||||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吴志远 实习生江卉 一个在北京,受到温家宝总理的关注;一个在武汉,5月份接待了顾秀莲副委员长的造访。 一南一北两个为流动人口子女而办的简易学校——北京行知实验学校和武汉春苗学校
虽天各一方,但两所学校、两位校长的经历竟然如此相似:1994年成立的“行知”,因缺资金难以找到落脚处,10年内搬了7次家,1997年曾在两周内搬了3次。而“春苗”1994年成立后,一度靠租借民舍、厂房上课,曾出现过200多名学生被房东锁在教室外的场景。两位女校长都是农村民办教师出身。 经过10年的奋斗,两所学校都因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方面所做的贡献,得到所在城市政府和社会的承认。“行知”先后得到香港世界宣明会、联想集团、美国老华侨捐助,捐款达80万元。春苗学校则得到每个简易学校都梦寐以求的东西,在政府批的一块地皮上建起一幢6层教学大楼,并得到政府部门10多万元的资助。 随李素梅来汉的,还有北京兴华学校校长张雪英,兴华也是一所简易学校。而武汉方面参加座谈的,还有创新、东升等数位简易学校的校长。疏导结合,简易学校出现分化 对于简易学校的校长们来说,平常难得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因为不少人认为,这些校长是为了挣钱才创办这些简易学校的。 春苗学校的10周年庆典,成了这些简易学校校长们寥寥无几的能够交流的机会之一。因此,座谈会上,两地简易学校的校长们都显得非常激动。 校长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两地政府对简易学校的态度都经历了一个同样的过程,从大规模的取缔到疏导结合。一方面,对办学条件极差、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简易学校进行取缔;另一方面,降低公办学校门槛,如武汉市2002年在近百所中小学取消借读费或实行“一费制”,吸纳外来学生;第三个办法,就是对简易学校中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进行扶持,比如2003年武汉市教育局审批了一批简易学校,并将他们纳入管理范围。政府部门这一策略,使得简易学校出现分化。就拿春苗学校所在的江汉区复兴村来说,最高峰时这块弹丸之地有8所简易学校,而今一半已被淘汰。剩下的如春苗和创新,规模越来越大,吸收了该地区50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学生中的80%。而北京“行知”有3000多名学生,“兴华”也有2000多名学生。赢得生存空间,却又感到茫然 简易学校10年奋争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为让社会接受他们而奋斗,目标明确而单纯。 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生存下来的简易学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关注。这些壮大了的简易学校,不再担心会突然被勒令取缔。 很多地方将这些简易学校纳入管理范围,与公办学校统一标准进行管理,但这又给简易学校带来困惑。“创新”学校68岁的校长袁汉华,曾在江汉区教委工作过,也担任过公办学校校长。他的体会最为深刻:简易学校的学生经常流动,很多学生读了一年半载就转走了,无法与公立学校比升学率、比优异;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与公办学校无法相比;老师成分也十分复杂,待遇低、流动性大,优秀教师无法留住。在这种情况下,以公立学校标准来要求简易学校,显然不大合适。 那简易学校到底该如何办下去呢?对很多幸运避开生存危机的简易学校来说,现在又感到茫然。为“流动花朵”,导引新的方向 对自小随父母来大城市或者在城市里出生的外来人口子女来说,他们在城里成长,不愿再回农村去。但在城里,他们被当作乡里人;而在农村,他们又被当成城里人。 因为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要想顺利完成学业仍困难重重。 北京“兴华”学校校长张雪英说,在北京,外来人口子女在简易学校读完小学、初中后,如果想进入当地高中,必须开4个证明:户口所在地县级证明,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无监护人的证明,在北京街道办事处暂住人口的证明,区教育局同意接收的证明。如果再加上巨额的赞助费,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就被挡在继续升学的门外。 洪山区东升学校校长朱凤秀说,即使有幸进入公立学校,因部分老师和城里同学有意无意的歧视,一些外来学生又回到简易学校。 据统计,目前仅在武汉,就有5万多外来人口子女仍需要在简易学校接受教育。简易学校出来的孩子出路在哪里呢?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令人欣慰地是,一些简易学校创办者已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李素梅告诉记者,他们考虑从小学开始就对这些孩子开设技术课,让他们至少能拥有在城里谋生的一技之长。 简易学校校长们希望:能在政府帮助下,打通简易学校通往职业技术学校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