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几条“劳模一条街”消失后的思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19:57 新华网 | ||||||||
从1998年开始,太原、阳泉、吕梁等市先后设置了“劳模宣传一条街”,在太原的府西西街,阳泉的北大西街、站前街,吕梁的龙凤街等主要繁华街道,都树立了劳模的宣传画像。全国劳模李双良、亢龙田等“时代先锋”的画像树立在街上,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这些“劳模宣传一条街”多位于省、市政府门前、火车站等城市热点场所,一时收到了显著的广告效应。
然而过了没几年,这道风景却先后悄然消失了。 先是最早树起劳模画像的太原市,大约在两年前,城市进行市容“三项整治”,劳模广告牌被认为不符合有关规定,从省政府门前的府西街上撤除。在此前后,吕梁市也由于工会和承办此事的广告商谈不拢,将劳模画像撤了出来。坚持到最后的是阳泉市,大约是去年底今年初的样子,主要是由于工会无力承担每年约5万元的发布费用,不得不撤下了劳模画像。从树立到消失,前后三四年的样子,“劳模一条街”成为一道风光无限却一晃而过的风景。 很多人为此惋惜。惋惜过后,也引发了人们凝重的思考。 要分析“劳模一条街”消失的原因,还需要从它产生的模式说起。 山西省几座城市“劳模一条街”的打造不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工会独家承担相关费用,另一种是与广告发布单位合作。而这两种模式从开始那天起就缺乏“长效因子”。 太原市采取的是“合作式”。1998年12月24日,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日子里,太原市“宣传劳模一条街”揭幕,35位劳模形象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这些劳模中有著名的“当代愚公”李双良、“矿山铁人”亢龙田、傅昌旺等一批全国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按照计划,每年“五一”前还要更换灯箱,让当年评出的特级劳模在此“风光”一年。 由于劳模灯箱牌的背后,印着“TCL家庭影院”的广告和服务电话。有人据此推测,劳模们得到了不菲的广告报酬。全国劳模亢龙田曾站在他的“形象”下面郑重声明“一分钱没有拿”。当时他说,只希望这个灯箱牌子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否则哪天脏了坏了,那可有点“丢脸”。当然现在,这种担心已彻底不存在了。 如果说太原市“劳模一条街”消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城市建设的“不可抗力”的话,那么在吕梁则是因为合作的不成功,据称当初合作发布劳模形象的时候,工会与广告商谈好了挣钱后利润分成,但是后来利润没有预想的那么多。 阳泉采取的是工会“包揽式”,这种模式相当于工会出钱为劳模做形象宣传。但是显而易见,让并不富裕的工会长期承担每年几万元的发布和养护费用,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难看出,在“劳模”与“形象”两个方面,存在着政治与经济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宣传劳模,高举劳模旗帜,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以广告牌的形式打造“劳模一条街”,则是一种经济行为。商业合作要讲利润无可厚非,在客观上劳模形象的确不及娱乐明星那样具备商业影响力的现实情况下,要求广告商赔本赚吆喝也确实勉为其难。同样,要求作为劳模评选和管理单位的工会,独力承担起这样重大的宣传任务,经济上也有些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不能说“劳模一条街”树立起了广告牌,就证明劳模受到社会重视了;“劳模一条街”的消失,也不能说明劳模地位就下降了。只是,如果这种劳模宣传方式被认为是必要和有效的时候,政府部门应该拿出些更有力的措施来。 “劳模一条街”不复存在之后,时下太原的街头出现最多的形象是一家饭店的形象代言人,一位长发短裤的女孩子,在墙体立面和公共汽车上对着过往的行人微笑。 一位怀旧的老工人走在曾经的“劳模一条街”上,他说还是希望能见到那些劳模的面孔。(记者关明) (来源: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