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快闪行动”登陆沈城“搞怪”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01:18 辽沈晚报

  昨日下午1时30分,在沈阳中街文化大楼前,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儿突然冲到了水池边,接着又是一个女孩儿,不到10秒钟时间,水池边已经围上了十多个男男女女,有的还跳上了水池沿。这些人突然掏出一瓶纯净水,仰脖喝了起来。几秒钟过后,他们将没有喝完的水倒进了水池,又把瓶子扔到了垃圾箱里。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还没等路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些莫明其妙的男男女女就悄失到人群中了。

  而据知情人士介绍,这就是时下风靡全球并在南方城市现身的“快闪行动”在沈阳的首次“快闪”。这个行为引起了路人的争议,在记者采访的6名行人中,无一人对此行为表示赞同。

  关键词:快闪

  “快闪”又叫“FLASHCROWD”,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一群通过互联网、短信等方式联系上的人,做出某个特定的“搞怪”动作后,迅速消失的行为。

  “快闪”起因

  怪帖引发数十人回应

  10月29日,沈阳某文化论坛发出了一条聚会启事,这条启事主要内容是于11月14日下午1时30分在中街文化大楼门口水池举行“快闪”活动。活动内容是:11月14日13点30分准时打开瓶子,喝水10秒,然后将瓶子中剩余的水迅速倒入水池。将瓶子扔到离你最近的垃圾桶里!做完此行为后,各自离开。

  11月12日晚11时07分,这样一条启事又被贴到了天涯网站的沈阳版里,此时,表示对此活动感兴趣的人已经有70人之多。

  “快闪”现场

  怪异行为让路人迷糊

  事先得到消息的记者于当日1时25分赶到了中街文化大楼前,此时,已有几个女孩子到了文化大楼的门前,一会儿,又陆续过来几名男子,他们相同的特征是手里的水瓶。

  下午1时30分到了,这时候就看那个女孩子猛地冲了过去,开启瓶盖,仰头喝水,接着又有人冲了过去,站到了水池沿上喝水,同样的动作,被十多个人重复着,接着他们倒净瓶里的水,将瓶子扔到了距水池最近的垃圾箱里。这些动作都完成后,消失在中街的人群里。

  “左手”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他承认,启事就是他发出来的。他认为,这是一种不违法、不引起骚动的个体行为在同一瞬间的统一体现。按照国外一些“快闪”活动的描述,他们的这次活动是“失败”的。他们的行为时间过短,穿着也没有统一,给行人带来的震撼不大。“左手”决定再重来一次。

  第二次的效果体现出来了,由于活动地点是出入中街的一条必经之路,很多行人都在下午2时10分惊异地看到二十多名年轻男女跳到水池上表演喝水、倒水、扔水瓶子的动作。有个小伙迷惑地看了一眼,搂着旁边的女朋友说:“拍电影呢吧。”也有的路人认为是在“拍广告”。

  众说“快闪”

  闲的?有意义?需商榷?

  记者在对一名路人详细说明这种活动后,他笑了起来:“真是闲的。”他说,你看这些人肯定都是吃穿不愁,没事干了才整这些。

  一个参与此次活动的女学生告诉记者,有些网友平时也有聚会,但是这次活动更有意思些,起码是沈阳第一次。另一个自称“表哥”的网友则表示,这次活动其实有更积极的意义,就是活动中要求每个人都要爱护环境。

  而辽宁社科院的张思宁副研究员认为,这种行为是符合人性的,但是表现方式正确与否,她没有给出定论。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需求,需要寻找到同类。通过网络交往的人们,因为兴趣相同,也便形成了一个亚社会群体,这种群体聚散变化很快,但是在相处的时间里,他们会以不同的名目、理念来从事各种产生心理愉悦的活动。”快闪活动的产生即是如此。她承认,这种活动以前只是在书上见到过,究竟这种亚社会群体自娱自乐的活动利弊多少,有意义无意义,还需要商榷。

  不过活动的发起者称,他们还可能再玩几次。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现场采访到的6名路人里,无一人赞成此活动。

  新闻链接

  2004年9月,在汕头市区人民广场东侧的喷水池旁,约10名从不同方向走来的男孩突然间同时脱下鞋子,或光着双脚,或穿着袜子绕着水池踏起了正步走,大约走了三圈后,他们又各自穿上了鞋子向不同的方向散去。据了解,上海、成都等城市亦出现过此类活动。

  记者刘臣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