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与阿红面对面两小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08:51 黑龙江日报

  采访闫阿红是我记者生涯的一次感动,与她面对面坦诚交流2个小时,她的真诚、她的坚强、她的敬业、她的高尚深深打动了我。

  记得那是10月19日的上午,我和同事高明驱车去阿城市人民医院采访病重的阿红。我们在花店买了一盆鲜花,来到阿红住的病房。

  躺在病床上的阿红热情地和第一次见面的记者打招呼,就像熟识的老朋友。病房里除了陪护她的弟弟闫国军外,还有两个来看望她的好朋友。

  “我知道你们来。你们怎么知道这件事儿的?”阿红很想知道我们线索的来源。我如实地告诉她。

  “我真的不想接受采访。发了以后,我怕别人说我炒作、作秀。”“我觉得捐献角膜有社会意义,眼库成立5年了,你是首例有望成功捐献的人。”我说,“咱们都是记者,我也知道一个好的新闻线索不能放过。你可以采访,但不能真名真姓的发,发也要在我死后再发。”她说。这时,阿红的父亲进来了。我趁机和她聊起家常。闲聊中,我知道她今年34岁,和我一样,属狗。“你哪年参加工作的?”我追问道。“1993年。”不知道是我们同龄,还是因为我的坦诚,阿红开始讲述自己的事儿。我静静地听,始终没拿相机拍摄。

  她讲她的病情有多重,她说:“我不甘心,我这么年轻,我能坚持到底。我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我还能为别人做点儿什么在我有病的时候,那么多人帮助我。”说到这儿,我看到两行热泪流过阿红的面颊。闫父心疼女儿,赶紧过来给她擦眼泪,又用湿纱布润一润阿红干裂的嘴唇。“睡不着觉的时候我就想怎么回报社会,我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捐献眼角膜。”

  她讲她的工作,1999年那年,还有3个月就到年底,台里的对上报道任务还差25篇,任务交给了她,她完成了30篇。“我这个人较真,干工作总要做成最好的。”

  我们的交谈不时让换药的护士打断,护士换药时我就拿出相机拍照。

  看到阿红有些疲惫,于心不忍,准备告辞,阿红却问我“你想怎么发?”我说:“我想先发一期,角膜移植后再发。尊重你的意见。”“行。”阿红爽快地答应了。“用真名真姓发。”我不放心地请她确认。“可以。”阿红说。我为阿红的真诚感动。

  回到编辑部写完稿后,我打电话给阿红,念了一遍稿子,阿红提出了修改意见。稿子改完后,10月25日,本报《视觉新闻》以《我走后,要把光明留下》为题,报道了闫阿红的事迹。

  我时刻关注着阿红的病情,又不敢总打电话。11月12日,不幸的消息传来,我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后期采访。

  人民的好记者闫阿红虽已离去,可和她面对面交谈,我难以忘怀,她的音容笑貌却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黑龙江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