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存折屡被掉包原因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18:3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近日本报连续报道了两起存折“调包”案后,11月13日又有一位曹先生来报社反映,10月25日他被人以同样的手法骗去7万元。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近来此类案件已有10余起,可基本认定为团伙作案。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了解了此类案件的一些特点。

  诈骗组织有点像传销

  市农行的陈先生曾负责调查了多起此类案件,成功挫败了好几起,也抓住了几个犯罪嫌疑人。这些犯罪嫌疑人称自己本来也是这类诈骗案的受害者,被骗后心理不平衡,也跟着这帮人干了起来。他们“组织”里人很多,相当一部分是曾经上过当的。

  “组织”内部分为上下线,下线一般见不着上线的面,彼此用电话进行联系,最后的分赃都是直接打钱到上线的账户上。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其形式有点像传销组织。一旦发案,案子不易侦破。

  “祸”起爱贪小便宜

  诈骗分子一般以做生意为诱饵,锁定那些赚钱心切警惕性又不高的小生意人,先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份证复印件等,然后以受害者姓名在某个银行开一个为卡折合一的户,再以各种手段引诱受害者到同一银行开户,中途设法“调包”存折,等受害者把钱打到折子上后便以最快速度用卡将钱取走。

  “秦荷案”中的受害者、“存折被调包险失6万元”的高某、本文开头提到的曹先生平时都做些小生意,听说有大买卖便“上钩”。在和人家“谈生意”过程中,对方承担了一些吃饭、喝茶的费用,就以为有来头,完全不设防地把自己暴露出来。贪小便宜最终吃了大亏,受害者被骗去的大都是多年的积蓄。

  把陌生人当“朋友”

  等到折子上的钱不见了,受害者才发了慌,给公安机关报案,当公安人员问“你认识骗你的人吗”时,几乎所有的受害者都回答“不认识”。曹先生至今还保存着和他做“生意”那人留下的电话和地址,可电话是空号,照着地址找去“无此人”。这些受害者事先连对方的证件都没看过,一直把人家当朋友,等骗子得手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方知上当。

  对自己的东西不“设防”

  要是不把存折给别人看,诈骗分子就没有机会“调包”,损失就无从谈起。即使把存折给别人看了,只要记得自己的账号,一般也不会产生损失。受害者的致命点在于粗心,一方面人家“调包”没有察觉,另一方面把大量的钱存进折子前,也不核实账号,一看见是自己的名字就往里面存。秦荷和曹先生的折子除同名同姓外,还因为骗子在同一个点开的户。高某的折子连开户点都不一样,竟然都未发现。

  在此,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存取款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切勿中了诈骗分子的圈套。记者姚村社实习生刘治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