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行校园人民币算学分 每月公布富豪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11:47 杭州网 | ||||||||
人民币谁都见过,但出现在嘉兴的一种“校园人民币”你恐怕没见过。它最早是由嘉兴市元培双语实验学校的许波老师设计并发行的,它叫“学分币”,分1元、5元、20元等几种面值。 无论是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还是“平时成绩”的评定,甚至期中、期末的班级奖品拍卖会上,学分币都能派上大用场。
校园流通的“人民币” 据许波老师介绍,在某些方面,学分币与人民币有点类似,比如学生在获得进步后当即可以领取,在班级中可以通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找兑,还可以申请“贷款”等等。在这之前,她也尝试过其他一些评价方法,如小红花、星级评定等等,总觉得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劲头不足。“我们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最有效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式,几经周折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学分币这种物化的方式。” 学分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许老师认为,在学分币的评价中非常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比如文体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参加有关活动多挣学分币;爱好阅读的同学,通过博览群书既长了知识又饱了“钱袋子”;爱劳动的同学同样能得到及时的肯定。 学分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原先规定每读两本有益的课外书并做适当摘记,就可获得1元学分币的奖励。但后来发现,学生连课间休息时间都一头扎进了书本中。学校及时做了调整,规定学生在该项每月最多只能挣3元学分币。 学分币评价还引入了市场调节因素,力求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比如当一个班级的女生因活动机会多而普遍比较“富裕”时,校方会在评价中增加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奖励机会,比如将班级中的男生分成甲乙两队,两周比赛一次,获胜队每人可获2元学分币奖励。 每月公布“富豪榜” 传统的评价结果通常是具有稳定性的,而学生挣得的学分币却可以流通。比如违纪的学生,就会损失相应的学分币。而到了期中、期末时,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拍卖活动,消费学分币,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为此,班级还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由班干部、课代表及各层次学生共同组成。章程和考核的细则都由他们制定。同时还发挥家长的作用,定期请家长从“交流能力”、“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三方面来参与评价。如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主动收集学习素材、上课积极发言、阅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并做好笔记、听写成绩3次100分等均可获得1至3元;在班级管理中,关心集体和他人、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完成班级工作、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行为都可获得1至3元。每到月底公布班级“富豪榜”,在拍卖中允许适当额度的“贷款”,在以后的学习中“偿还欠款”。 同学们对此也抱有极大的兴趣。“学分币的得与失让我真正体会到‘劳动是财富之父,知识是财富之母’的真理。望着别人鼓鼓的钱袋,我开始着急了。”女生陈冬梅说,“这办法让我们这些只会花钱的小鬼尝到了赚钱的不易,体会了挣钱的乐趣。我想以后我们会更体谅父母的。”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奖品拍卖会上,陈冬梅就用自己的学分币竞拍到了一盒男士护手霜,在老师同学疑惑的目光中,她骄傲又羞涩地说:“我要把它送给我爸爸,这是我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来的,以此报答爸爸的养育之恩。” 许老师告诉记者,用来拍卖的奖品,大多是原来年终优秀学生的奖品和一部分学生捐赠的物品。 就怕沦为“功利之徒”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省新课程改革巡礼大会上,发起人许波老师就“学分币”评价制度作了经验交流。与会专家对该制度的新鲜创意和良好效果作了充分肯定,同时提醒元培学校的老师注意加强引导,避免让学生唯利是图,从分数的崇拜转为对学分币的崇拜。 有关人士也认为,由于学分币评价把市场因素渗入校园,让学生用“金钱”形式、用看得见的制度和模式,获得精神奖励,个别学生可能会因此出现只是为获取学分币而参与班级活动、上课踊跃发言等现象,这样刻意去追求学分币,也许会促使其向功利方面努力,最终沦为“功利之徒”。 基于专家这样的提醒,元培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高洪良表示,尽管“学分币”实施以来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学校不准备以行政形式予以推广,而是由学生和老师自主选择,有兴趣和信心的老师可以尝试,并不断予以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