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另类教育”能让孩子成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11:39 哈尔滨日报

  撰文:本报记者王哲

  背景:孩子长到18岁便脱离父母自谋生路,在国外已司空见惯;在中国,18岁自立的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真正在家庭中实行这一做法,却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

  现实中,真的有一位父亲咬着牙坚持这么做了。海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我只养你十
八岁》一书,详述了一个在全国掀起波澜的教育案例:作者老周是中国恢复高考后培养出的最早一批教育学硕士之一。他认为“一纸文凭定终身”是不对的,所以在儿子刚上初一时就把屡受老师批评的儿子领出了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门。他要让儿子走一条不同寻常的成长道路。从此老周的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放弃了教学研究下海经商。在此期间他也为儿子的教育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同时也和儿子有个约定,那就是18岁以后儿子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不能依靠别人。果然在儿子18岁生日过完后,老周就将儿子赶出了家门……

  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此书的出版在教育界和家长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说老周是中国教育界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是中国的让·雅克·卢梭。可也有人质疑他的做法,这是否从凡事大包大揽的极端走向了不闻不问的另一个极端?

  案例:

  书本中的

  “另类教育”经历

  少年退学

  《我只养你十八岁》的作者老周因不满家长经常被老师叫去挨训而把儿子领出校门。老周想不明白,儿子聪明伶俐,曾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怎么一年不到竟成了“问题学生”?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怎么一出问题,家长就挨老师的训?孩子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的,就算家长有责任,老师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对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的老周决定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育。不成功的教育

  作为大学教师的老周不仅自己教孩子,还请了同为大学老师的好友辅导孩子。可他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不在学习上,却对围棋似乎很有天分。于是老周请来了围棋老师,可没学多长时间,儿子没了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爱上了打乒乓球,老周又送孩子去了体校,但一年后就因孩子失去了兴趣而退学。孩子曾随母亲去兰州上学,但一段时间后被开除了。从此,老周死了让孩子继续上学的心。生存VS教育

  无奈的老周于是决定先教孩子如何自己养活自己。他带儿子去北京打工并约定:18岁后,自己养活自己。儿子18岁的生日到了,但并没有做好自己养活自己的准备。老周陷入迷惘。奶奶听说了孙子的事,让孩子到山东读书。可一年后,老周又把孩子带到北京打工,为的是不破坏以前的约定。父子分手

  在求学与求生的问题上,老周和儿子进行了数年的“拉锯战”。最终,儿子能自立了,选择了与老爸分手。老周也终于感到解脱了,算是完成了对孩子抚育的任务,虽然结果并不算圆满。

  “放松”下来的老周踏上了远游的征程,遍走天南地北,他要彻底卸掉十多年来压在肩上的重担,享受一把自由。

  这一段真实的教育故事,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展示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前途和人生的期望、忧虑和迷惘,为这个时代的教育留下了一笔无法抹去的“另类”痕迹。在书中,老周这样写道:“把《我只养你十八岁》定为书名,包含着我对为人父母者应尽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包含着对终身教育的思考,也隐含着我对现实社会国人‘早衰晚熟’现象的忧虑。以我对教育的理解,18岁是一个新生代独立生存的倒计时转折刻度,教育如果完不成这个使命,我有足够的理由另辟蹊径。”

  调查:

  观点尚能接受做法过于偏激

  八成大学生不接受“另类教育”

  就18岁是否该独立的问题,日前记者与团市委联合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赞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18岁后应该独立。目前一些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尽量不再向父母伸手。然而,有82%的学生却认为,理想与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只养你十八岁》作者老周教育儿子的方法过于简单,作为一名教育学硕士,最后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采取了类似于“怀揣炸药包”式的行为,实在有些偏激。

  哈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小孔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是现行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大学生,我觉得周老师的做法很有胆识,但也鲁莽了些。未成年的孩子没有判断力,没有识别力,对自己负不了责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贪玩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应该管制啊。我们不能完全效仿国外!因为我们毕竟是在中国,有我们的国情和大的教育背景。不要一味地批判现行学校教育,其实教育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大家不觉得念过大学的人和没有念过大学的人的气质是不一样的吗?相信每个读过《我只养你十八岁》的人,都会知道周老师其实真的是想让孩子成材,不是让其退学。他也想帮助孩子成材,帮助他设计成长的计划。学校是不应缺少的,等孩子有了判断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再给他选择的权利吧,没有规矩是不成方圆的。

  此外,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老周关于培养儿子独立性方面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过于自我化了。他忽略了与儿子的思想沟通,他的种种做法都是一己之见,并没有从思想上与儿子达成共识或相互理解,所以执行起来效果并不好。而且,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没必要采取这样偏激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从大学生对老周教育案例的看法,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体现了年轻一代独立意识的增强,但距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少学生在选择究竟是依靠父母,还是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等方式来完成学业时,还仍将父母供给作为首选。眼下,不少学生可以接受父母不提供经济来源的现实,但在观念上还没有实现本质性的转变。

  讨论:

  孩子怎样学会自立自强?

  中国的孩子18岁究竟能不能自立,怎样才能一步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中国的父母又该如何对待不能自立自强的孩子?

  观点一:凡事大包大揽,不是帮孩子,是害孩子

  一位已是“过来人”的曾先生对老周的做法十分赞同。他以前曾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剧中一个场景一直令他难忘: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被父母赶到洞外。小狐狸站在风雪中凄厉地哀鸣着,一次又一次试图回到洞里,可是每一次都被堵在洞口的老狐狸咬出去了。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后就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养活,得自己去讨生活。而中国的父母不但对孩子大包大揽地承担起无限责任,而且没完没了地为孩子尽义务。曾先生认为,这不是帮孩子,而是害孩子。

  曾先生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亲眼所见的事:雨天,一位母亲搀着自己的孩子,带他走过一个个水坑。孩子身上干干净净,母亲身上却不免溅了许多水。而另一位母亲同样领着孩子过水坑,却总走在孩子前面,鼓励孩子自己过水坑。孩子一次次跌倒,但他跌倒后都勇敢地站了起来,并且,跌倒次数越来越少……鲜明的对比,道理不言而喻:孩子不是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而是做家长的没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赞同老周观点的人们认为,树立自立的意识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对子女偏宠,不仅管吃管喝,还要出钱帮子女结婚,帮子女养孩子,一直帮到父母动不了为止。这实际上害了子女。

  观点二:18岁就独立,在我国太不现实

  对老周的做法,更多的是一片反对声,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们更是强烈反对。他们指出,在知识愈发凸显重要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拥有知识立足于社会的必经之路。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实际上仍然是由父母提供的。在目前国情下,让大学生们都完全不依赖父母抚养而自立并不现实。每每谈及大学生自立话题时,有些人们总能拿出某些发达国家来做一番对比,如外国大学生一般都是自己在课余时间出去打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外国的经验不可能完全套用到中国的现实中。

  那些能够开发出来某项高科技技术产品,并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而谁又能够拿着笔杆子换来不菲一笔学费?当然,刷盘子洗碗、送报纸发传单的差事还是可以做的,毕竟前者在目前中国不需要特别职业证书与岗位培训的门槛,然而要使得数百万在校大学生转化为劳动力涌进临时业余兼职就业市场,其困难可想而知。这里包括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限、从事劳务时间有限,主要是业余劳动回报有限等诸多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赞同大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多接触社会,多劳动实践,尽可能向实践学习,尽可能自强自立;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理想的实现跟诸多社会因素联系着,并非仅一己之力能够达到。

  哈工大经济学教授李东认为,“我只养你到18岁”,这句话发既没有错也不全对。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正在形成中,孩子长大以后的就业压力比西方国家的就业压力重得多。所以,简单地照搬外国的做法,而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行不通的。

  反思:

  孩子的未来在谁手中

  很多人看了《我只养你到十八岁》一文,都深有感触:人们或佩服文中老周的“逼铁成钢”的精神,或指责老周对儿子教育不负责任的行为,但都没有看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实际上老周的过激行为,代表了当代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遇到的困惑。专家们认为,许多人在如何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陷入了误区。莫让自我意识主宰了孩子未来

  在我们中国,家长从来“天生”就是自己的孩子的“主人”,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基本是由自己的父母“包办”了。原因很简单,许多父母认为:这孩子是我生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初生的孩子都一样,哇哇哭,找奶吃。可是,父母的条件却有差异: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收入不同等等。这就是说:孩子面临的家庭环境不一样。要想从这样不同的炉内炼成一样的钢,难矣。虽然如此,可是每一个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却一样,他们的期望值是基本相同的。老周的很多行为也都说明:他在为“为人父”这样的责任而奋斗。他花了不少钱,采取了很多措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就是游戏规则。养不教、父之过!千古遗训!为了这个游戏规则的继续,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上学与否,他可以“决定”自己花多少钱送孩子学什么或者不学什么。这个决定即使是错误的,但决定的权力只能是在“老周”的手上而不是在别人手上,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可惜,作为学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可能忘记了问自己一句:自己是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市团校教师盛红妹学校教育缺失“自立”精神培养

  学校的教育是“基本相同”的。虽然严格地说,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但是,9年制义务教育却是基本面对所有的学龄阶段孩子的。孩子的资质、能力可以在很多的方面表现出来,却不一定都能在“学习”这一个层面被表现出来。当然,孩子会不会读书,与孩子的资质与能力有关,也与教师的资质和能力有关。从老周的书中我们发现:老周的孩子小周就是初中阶段不适应自己原学校的教育方式,或者准确地说:是不适应原老师的教学方式而由自己的父亲作主,离开了学校的正统教育的。

  学校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有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够将绝大多数的人训练成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才的。虽然有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家长的期望值会有冲突和矛盾。但是老周遇到的问题却不是这个问题。他培养孩子的方向和学校的目标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是他对学校的培养方法———具体地说,他对“老师”的培养方法产生了怀疑。的确,不是好学校里的每个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在这里,老周选择了“走人”的方法来否定小周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他自己的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原文中介绍了他的两次努力:花大价钱让孩子学球、让孩子跟自己的好友、颇有建树的大学老师学数学。可惜,他实际是好心办了坏事:孩子没有学好球、没有学好数学。其实他注重的不是孩子学什么课程,而是学“自立”精神。我认为:这个初衷没有错,学校的教育恰恰缺失了这重要的一课。163中校长袁姿姜“自立”需当事人理解

  我们东方民族的特性是父爱主义特别严重。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不如有个好的父亲。这里的好父亲的含义并不是指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的父亲,有20年以上的洞察力的父亲,而是有个有钱、有权的父亲。所以,孩子自小在班级上就在比较:你的父亲在那里工作,他的父亲是不是大款。而且大多数的父亲都的确是在往“好父亲”的方向努力。到孩子结婚的时候,比较的不是自己的能力及收入有多高,而是父亲的收入有多高。女孩长大了要嫁人,也是优先考虑男友的父亲如何如何。显然,作者老周就想打破这个游戏规则。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什么都可以,但重要的是自立!他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对于怎么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却没有描述出令人信服的方法。书中介绍了他对儿子强调自立精神的过程。但是,显然他并没有让他的孩子从第一次起就理解并配合他的“自立”学习过程。如同一个协约:一方定规则,另一方签字。可以这么说:好心要办成好事。不理解则不配合,不配合则“双亏”。省精王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向祥一厢情愿修改规则行不通

  从西方国家的法律来看,18岁以后就必须自立,父母就没有义务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当然你要支付是你自己的事情,政府也不会去干涉。但是,他们能形成这样的制度,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而形成了全社会的风气。每个孩子从小就得到了各方面的信息:自己在到了18岁的时候,就“成年”了,就不得不自立了。而且,没有能力自立的人就会被看成是“另类”。同时,他们还有个我们无法比较的优势:他们的失业率比我们国家低得多。所以,孩子长大以后,就业的机会比较多,他能够有自立的环境。而我们国家随着高校扩招,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难”问题仍困扰着社会。在这样情况下,简单地“我只养你到18岁”做法则会激化家庭矛盾。

  我国数千年历史形成了“父子契约”———养儿防老。养儿就是投资,养儿就是为了让他给自己养老。所以,老周想修改的不仅仅是他与自己儿子之间的“父子契约”,同时也要修改的是人人认定的游戏规则。而他的儿子作为弱势一方,很自然就得到了自己的奶奶、母亲的关爱。她们给小周钱读书,给的是钱,传达的是对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的认可。老周之所以坚决地反对她们的做法,其实就是坚决要修改游戏规则。可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成功。显然,单方面修改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不通。省社科院研究员田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