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阿红缘何成为成功捐献“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07:44 哈尔滨日报

  11月12日,阿城电视台美丽的女记者闫阿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把光明留在了人间———作为我省首名成功自愿捐献眼角膜的人,她的两只眼角膜让古稀老人再次看到了亲人,让莘莘学子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在她的精神感召下,近日,省眼库不断接到想自愿捐献眼角膜的市民打进的咨询电话,已有十余人签订了捐献协议。数十人在等待角膜

  今年已是黑龙江省眼库成立的第六个年头了,为什么今年才出现阿红这位首位成功捐
献者呢?据省眼库主任刘平介绍,到目前为止,共有1000余人与省眼库签订了自愿捐献眼角膜的协议。从数字上看,1000余人是个很大的队伍,但是这些人中大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正处于健康状态,捐献眼角膜是很遥远的事儿。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则无法摒弃思想上的束缚,迈不出捐献这一步。而在自愿捐献者中,即使有个别人发生意外死亡,但由于家属在处理后事时忘记了这件事或思想上无法接受捐献的事实,未能及时与眼库联系,因而错过了摘取眼角膜的最佳时机。据悉,捐献者的眼角膜或眼球应于死后一至数小时内摘除(最久不超过12小时),在48小时之内完成移植。由于这种种原因,深明大义的好记者阿红成为首位成功捐献者。

  捐献者的一双眼睛可以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这是一件让生命延续的好事。但是,由于供体有限,我市的眼角膜资源奇缺,仅在黑龙江省眼库就有四五十人登记,在等待志愿者捐献的眼角膜使自己重见光明。尽管刘平主任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宣传捐献眼角膜的意义,但供体仍然不足。对于有些市民只有“年轻人的眼角膜才可以捐献移植给别人”的错误认识,省眼库有关负责人纠正说,任何人都可以捐献,不同的来源有不同的用途,捐献眼球比捐献眼角膜更能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供体匮乏是共性问题

  和等待换角膜的患者一样,供体匮乏是我市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记者在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了解到,每年每100万人里就有70-75人患有中末期肾脏疾病,哈尔滨市每年都有约200人患有尿毒症,需要进行肾移植,但是现有的供体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只有20%的病人可以作肾移植手术,而约80%的患者只能慢慢地煎熬着他们的生命。虽然换心换肾可以让生命得以再生,但是如果没有供体,即便是医术再高明的专家也是束手无策。

  中国造血干细胞损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分库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已库存有1万多血样,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室检测已达5000余份,初配成功的仅10例。目前全国外周血(无血源关系的血样)仅配型成功100余例,黑龙江分库尚无一例。据造血干细胞黑龙江省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介绍,由于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所以配型的成功率非常小,哈尔滨曾有一个患者查遍了全国20多万例血样,都没能配型成功。面对患者的绝望,我们只能呼唤更多的自愿供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因为多一份血样,患者的生命就多了一分得以延续的机会。让生命通过捐献延续

  器官移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国外则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身份证上都会有是否志愿捐献器官的标识。该国法规硬性规定,驾驶员必须是志愿捐献器官者。一旦出现交通肇事死亡,立即就有器官分配组织将死者身上可利用脏器进行应急处理和提取,送往器官库保存。他们还在本国和其他周边国家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脏器库网络,如有需要立即可利用现代化运输手段快速将所需脏器送到,大大争取了抢救时间,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等待不超过一年。

  在我国,由于缺少完善的制度与有效的网络,缺少法律上的保护,没有本人与家庭成员的同意,医生不能擅自取用病人器官,使得许多可利用的器官不能得到及时利用而浪费掉,许多病人本可以治疗的疾病,因没有供体而被判了死刑,脏器移植在我国仍是困难重重。为此,专家们呼吁,人们应该更新观念,不要被传统的“完尸”观念束缚,为那些被病魔纠缠的人们献一份爱心,在身后无偿捐献身体器官,让自己的某些组织在别人的体内存活,实质上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阿红的双眼在看着我们……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