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诧“校园潜规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1:52 重庆晚报 | ||||||||
石敬涛 近日,由北京大学聚焦协会组织的“北京大学潜规则调查”结果出台,校园内频繁丢失物品、校园物价过高、部分社团、学生组织腐败严重等,在“十大校园潜规则”榜上名列前茅。(据昨日京华时报)
一说到“潜规则”,公众自然会想到官场上、娱乐界的“潜规则”,因而“潜规则”这个词,时下已沦为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而这个“校园潜规则”,也使公众很自然地将它与上述“潜规则”联系在一起。 应该承认,校园频繁丢失物品、部分学生组织腐败、考试作弊以及校园乱收费等“潜规则”,确实存在并值得反思。但是,这些“潜规则”更多的时候,代表的却是一种无奈,也就是说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从另一方面来解读“校园潜规则”,那么,不难发现,某些“校园潜规则”,实际是现有一些台面规则漏洞的反映。比如,有一条“校园潜规则”,是大学生爱在图书馆、食堂占座。但实际上,造成大学生抢座、占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扩招后现有的教室、食堂等资源不足;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大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而必须到图书馆占座学习等。也就是说,这种“潜规则”的形成,是由于管理和教育资源滞后和稀缺造成的,而并不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因此,对于“校园潜规则”,我们不能与社会上的其它“潜规则”等同,而应该理性、辨证地看待。但是,这对于教育者来说,绝不能漠视“校园潜规则”的存在,而应该主动去关心和思考,如何让“校园潜规则”真正规则化;如何从制度上、从教育理念上加以弥补。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潜规则”形不成气候。 否则,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存在“潜规则”很让人后怕——当一个学生过多地把精力投放在“生计”上而不是学业上时,一旦他们步入社会,运作起其它“潜规则”来,那结果培养出来的就不是人才,而是人精了!网络编辑:甘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