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生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9:42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 ||||||||
新华社记者 汤计 张云龙 曲志红 493天,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在人的一生中,也不过是短短一段时日,多少人的生命中可能有多少个493天在不经意中匆匆而过,甚至留不下一丝痕迹。 但,牛玉儒的这493天却激情四溢,坚实而丰厚。对职责的忠诚,对事业的开创,对人
2003年4月8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牛玉儒,正带着一行人在云南边陲考察边贸情况,自治区党委的一个电话跨越了千山万水:“以最快的方式立即赶回。”4月9日晚,他回到了呼和浩特;4月10日上午10点,他走马上任,成了这座自治区首府城市的市委书记。 从这天算起,他在这个岗位任职493天…… 突如其来的非典,让牛玉儒的上任变成“临危受命”。看不见、摸不着的SARS,使他对这个职务所承受的重量有了深刻的体验。“我们有责任,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极大的压力,他坚守着这份职责,临危不乱又寝食难安。 4月13日,牛玉儒到任的第3天,非典疫情开始在呼市地区蔓延。很快,呼市成了全国重点疫情区,发病人数仅次于广东、北京,形势空前严峻。 来势凶猛的非典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煎熬着这位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他的秘书李理说,一向倒下就睡的牛玉儒,那段日子经常要吃安眠药。从4月16日起,他24小时驻守办公室,夜以继日地连轴转。设在办公大楼6楼常委会议室的非典防控指挥部,夜夜灯火通明,墙上悬挂的“疫情防控图”,每时每刻显示着这场生死之战的进退。牛玉儒调动起从政近30年积累的全部经验和全副精神,有条不紊地带领干部群众抗击陌生的“敌人”。 他每天清晨起来批阅当日的公文、文件,交办各部门处理;然后轻车简从地分赴医疗单位、社区、学校、工地、大街小巷、出城口等实地检查、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每天晚上照例向自治区汇报当天的疫情和防控情况,散会后主持市防控指挥部研究、部署第二天的工作;及至深夜或凌晨终于回到办公室,他又要翻阅各地“抗非”工作的进展,了解全国情况,掌握最新动态,看到北京、广东等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一分门别类,准备第二天转发有关部门以供参考。天天如此,通宵达旦。 为了防范危险的病毒侵袭自己,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减少与外界接触,但牛玉儒这段时日的足迹几乎遍布大街小巷,有时,去医院或其他高危地区,他总是让随行的工作人员留在车上,说“减少传染的机会”。众志成城的抗击最终让非典败下阵来,此时的牛玉儒,已经40多天没进家门,人也瘦了一圈。 在呼市与牛玉儒共事过的人谈起他,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有激情”,用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的话说,牛玉儒是个“自加压力,不留余地,奋力前行”的人。果不其然,从一上任开始,他就倾尽全力为呼市的发展干实事,既运筹帷幄又冲锋陷阵。 二话没说就从自治区来到呼市的牛玉儒,深知自己肩上是副重担。呼市虽是自治区首府城市,但多年来在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干部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包头像深圳,呼市像村镇”———这些流传民间的段子,透露出呼市人对自己城市状态的不满意和不甘心。“呼市要在自治区争做‘老大’,要在西部12省会、首府城市中一争高低”———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代表区党委对呼市发展提出的期许。 牛玉儒感到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牛玉儒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经济发展,根据呼市市情,要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口只能是“引企、引资、引智”。 见多识广、朋友遍及全国的牛玉儒,义不容辞地助阵呼市的招商引资。翻开他的工作日志,仔细算算,他在呼市任上不到500天里,竟有200多天在外出差,以致连储波都戏称他是“空中飞人”。仅看看他今年3月20日到23日的行程:从呼市经北京到成都,再到珠海、深圳,而后又经北京到银川、乌海回呼市———牛玉儒4天跑了5个城市,从南到北行程万余公里,考察了4家著名企业和两个城市。 这样的工作节奏,在牛玉儒来说是司空见惯。李理说,牛书记外出,吃饭经常在路边小饭馆,住和我们一样的普通房间,什么都不讲究,就是一门心思地谈工作。这种勤政、务实、高效打动了众多客商。来自台湾的内蒙古合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睦欣告诉记者,呼市虽不是做高新电子产业的成熟地区,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里:“并不是牛书记给我们更多的优惠条件。”曹睦欣坦言,比牛玉儒表态更好的还有,但牛玉儒提供的却是最具体的措施和帮助,“而且,只要答应的就一定做到。” 在牛玉儒的带领下,呼市党委、政府一班人,以真诚、热情和实实在在的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呼市赢得内外客商的青睐。台湾汉鼎、香港兴达、浙江华门、四川新希望、石家庄制药、三联化工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户。仅今年上半年,呼市就引进区内外项目102项,引进资金63亿多元。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显现良好势头。今年1———5月,呼市的工业经济增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跃居27个省会首府城市之首。 “一幅绚丽的图画,一首优美的乐章”,是牛玉儒心目中理想的城市。为让呼市成为美好的家园,他殚精竭虑,不辞劳苦。建委主任孙建华说,牛玉儒那时差不多天天都为城建的事和他通电话,不分白天深夜。以致到现在,他晚上一做梦,还总是牛书记的电话…… 去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牛玉儒“打的”上了呼运公司杨树林的车。杨树林认出他是新来的牛书记,挺认真地说:“听说你把包头治理得不错,你能不能把呼市也建得像包头一样漂亮?” 这话让牛玉儒一下子激动起来,他听出了期盼,也听出了信任。呼市城建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差,群众意见很大。自治区领导向他们提出了“3年一小变、5年一中变,7年一大变”的要求。牛玉儒为此倾注了极大精力和心血。 孙建华说:“去年6月我一到呼市,牛书记让我跟着他大街小巷跑了差不多两个月,从来没在凌晨2点以前休息过。” 牛玉儒对城建工作抓的细致程度,可能令很多为自己家装修的人都自愧不如。从规划到设计,从建筑材料的选用到绿化树木的栽种,从便道的铺装到路灯的安置,一样不拉地过问。 他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兼具蓄水、绿化、美化、亮化功能和人文景观的东河治理工程施工时,一早一晚,牛玉儒总要来到工地巡视一番;市区几十条马路拓宽整修,他一条一条亲自验收。他的司机陈磊说,牛书记看得可仔细了,马路上的井盖他都要用脚踩踩试试平不平。“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不能糟蹋了!”他这样告诫大家,也时时警醒自己。 改造城市环境,他要的不是花架子,而是一切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到呼市仅一年多,他4次到环卫部门考察,平时自己也经常步行四处查看环卫情况。呼市气候干燥,车一开过,马路上总是尘土飞扬,传统的人工扫、簸箕清,很难彻底清除地面浮尘。牛玉儒召集市容管理部门专门讨论,并拿出专项资金购买机扫车。时任市容局局长的康存耀非常激动,他说:“呼市可用的财力并不富裕,像这样一年就投了1200万元购置清扫设备,以前从没有过。” 但牛玉儒认为,只要老百姓受益大,就值。 如此一年多大手笔的整治建设,使呼市面貌日新月异。引黄入呼、两河改造、污水垃圾处理厂等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36条主次干道的新建、扩建和50条小街巷改造,让城市白天畅通,夜间亮丽;新增的1000万平方米绿地,新栽的3万多棵绿化树木,新建和改造的20个公园广场等,让城市漂亮葱翠。 退休老工人郭兰生有一天骑了一小时车专门到东河风景区游玩。那天,他恰恰在广场遇到了牛玉儒,他发自内心地对这位市委书记竖起大拇指:“牛书记,好啊!”牛玉儒和他一样高兴,拉着他的手说:“再过3年,咱们呼市要变成中国北方最美丽的城市!” 2004年除夕,牛玉儒接受呼市电视台的专访。记者问他,作为呼市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新的一年有什么新的打算?谁也没觉得这句挺有亲和力的话里有什么不妥。但牛玉儒却温和而坚决地纠正她:“我不是‘大家’的家长,我是为‘大家’服务的,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 始终将自己定位于“公仆”的牛玉儒,嘴边常挂着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找我”。他的手机号走哪给哪,企业、基层单位,甚至孤残老人。他说,事关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去年他去检查便道铺装工程,发现刚铺好的便道上,有根电线杆正立在盲道上。“这不是害人吗?!”一向很少发火的牛玉儒忍不住“大发脾气”。他严厉批评施工单位,要他们立即重修,并要有关部门对市区内所有盲道进行全面检查。在随行的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林絮果的印象中,那是牛书记到呼市后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在牛玉儒看来,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关心、关注之中。去年5月17日,《呼和浩特晚报》登了一篇“这15户居民啥时能喝上自来水”的报道,他读后立即批示:“请王刚副市长、水务局、市自来水公司的领导读一读这篇报道。群众反映已一年多了,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请你们在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举一反三,认真反思。” 像这样有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反映,牛玉儒特别重视。市委督查室主任董利群查阅统计了一下,从2003年4月至2004年7月,牛玉儒一共批阅各种群众来信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文函件314件,平均不到两天就一件,而且他还要求督查室必须跟踪解决。 “我们抓经济、搞建设,最后目标,就是让群众在更好的环境里过更好的日子。”牛玉儒说过多次的这句话,概括了他执政呼市期间一切努力的出发点和目的地。2003年5月,非典刚结束,牛玉儒就提出要把经济快速增长取得的成就体现到全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他对市财政局局长银孝说,呼市财政状况近年来明显好转,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泽惠群众。 经过周密测算,多方筹措,呼市从今年6月启动了“连续3年”增长干群、离退休人员工资,增加低保人员生活补助的方案,多少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因此喜笑颜开。银孝说:“牛书记的做法,是实打实地体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啊。” 权力,对一个人的诱惑和腐蚀,可能比任何东西都来得巨大。面对时时刻刻的“大考”,牛玉儒始终记着,他的老父亲,一位普通老党员对他的叮嘱:“玉儒,你是为人民服务的,亲戚骂你没关系,老百姓信任你就好……” 为了保持这股正气,牛玉儒不得不订了许多死板的规矩。比如,他的家,绝不接待亲属之外的客人,不管他在不在家,他不允许属下干部到家里谈工作。来了,也不开门。真有事,他宁肯自己从家里回办公室接待你,司机陈磊说,这种情况常有。 他更不收受任何人的礼物,不仅家里人,连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他都反复交代。陈磊刚一调来,牛玉儒就告诉他,在外边不管参加什么活动,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律挡住,不许装到车上。牛玉儒在包头当了5年市长,震后重建他主持搞了一大批工程,“他没在工程承包上批过一张条子,打一个电话。”当时的市政府秘书长、现在的包头市副市长程刚说起牛玉儒,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除了出差的机票、住宿等,他没报过任何其他开销。” 无论包头市长,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呼市市委书记,都算是有职有权,但牛玉儒这么多年间,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家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牛玉儒兄妹6人,他7岁那年母亲病逝,父亲和他们兄妹几个相依为命,曾过着十分艰辛的日子。牛玉儒最小的妹妹牛宇红,丈夫下了岗,两口子去包头找当市长的哥哥,想让他“帮”着做点生意。牛玉儒拒绝了:“这种事,三哥帮不了!”2001年,牛宇红的女儿从通辽工业学校毕业,找不到接收单位,牛宇红给当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哥哥打电话:“你是舅舅,外甥女的事你总得管吧?”牛玉儒还是拒绝:“你希望三哥以权谋私吗?”气得牛宇红一直埋怨他:“这是什么哥?一句话能办的事就是不管!” 这种“不近人情”的事,牛玉儒真办了不少。家里人抱怨他,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但他别无选择,他对家人能说的只是:我手中的权力不属于我自己。 于私如此,于公也如此。对于一级党委的“一把手”,选拔任用干部可能是最重要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权力。同样,也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买官卖官”被广大群众斥之为“最大的腐败”。今年春天,呼市几大班子和各旗县区领导班子面临换届,牛玉儒把这件大事看得很重,也看得很“公”。他在各种会议上阐述他对任选干部的原则:手脚干净,能干事、肯干事、还要干成事,也就是德才兼备,勤能兼得。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张彭慧(原组织部长)说:“这次换届调整干部,牛书记一丝不苟按照《条例》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他还创造性地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的作用,改变了过去由组织部一家决定的局面,很受好评。”这次换届,呼市几大班子领导中动了17位,下面9个旗县区的“一把手”换了7个,截至今年6月,全市提拔、交流、改任、免职、离退等动了189名干部。张彭慧说:“各界反映都很好,至今没有一例提意见或写上告信的。” 一年间几乎马不停蹄的牛玉儒,被迫躺倒在病床上。时日无多的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城市、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点燃了自己全部的生命之火,一息尚存,熊熊燃烧。 每天不停地超负荷运转,牛玉儒一直精神抖擞,外人看来,他像一台动力澎湃的高速发动机。 只有妻子谢莉知道,丈夫已经累到骨子里。很多次,她准备好热水,等着为深夜回家的丈夫烫烫脚、去去乏,可就在她去端水的这点工夫,丈夫已经合衣躺倒睡着了。“我只能就这么让他睡着给他擦把脸、洗洗脚。” 他的身体也不断向他抗议,胃痛,发烧,尿血……但他吃点药就又忙去了。 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谢莉气他,怨他,劝他,但无可奈何他。不管她怎么说,丈夫对付她的就是一招:“再干几年退休了,我整天休息,咱们开车周游全国,好好玩……” 妻子愿意等,但病魔却不等。今年4月22日,正在呼市“两会”期间,牛玉儒突发肝区疼痛,李理力劝把他送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让他惊呆了———结肠癌肝转移,晚期。“两会”一闭幕,牛玉儒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5月3日做了结肠切除手术。不知实情的牛玉儒给自己定的计划是,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后回去工作。前两项他如期做到了,看着已经开始准备出院的丈夫,谢莉只好对他说:“玉儒,咱还走不了,手术后切片化验你结肠上的息肉有癌细胞,必须化疗。” 对这种病和这种治疗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但牛玉儒从不喊一声疼,叫一声苦,他强忍着一切不适,吃饭,锻炼,希望着的就是“我很快要回去工作”。直到现在,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还在疑惑,牛玉儒到底对自己的病情知道多少?若是真明白自己已经病在不治,时日无多,为什么还一直那么达观,那么忘我地工作? “以牛玉儒的智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十分了解也非常欣赏牛玉儒的储波书记如此判定。他说,“面对生死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牛玉儒的境界是:一息尚存,工作不停。 病房成了他的第二办公室。李理说,除了躺在床上不能出去,牛书记几乎和过去没啥不同,从早到晚还是那么忙。牛玉儒的二哥牛玉实几次到北京看他,守在病床前,却“跟他说不上几句话,他总是和市里的干部们谈工作的事,刚没人,电话就来了。” 心里始终牵挂着工作的牛玉儒,每一次化疗间歇,刚刚恢复一点体力,就反复跟大夫要求返回呼市,安排工作。市委秘书长兰恩华对牛玉儒3次回来的行程,记得格外清晰: 第1次,专门检查了正在进行中的城建工程。乘一辆中巴,东河、呼伦路、电影宫周边、五塔寺广场、通道北街出城口、火车站广场、新华广场等走了个遍。每到一处,详细查问工程进度,了解存在的实际困难,询问资金落实情况…… 第2次,考察金山、金川开发区,参加台湾汉鼎在呼市的奠基仪式…… 第3次,参加自治区区委七届六次全委会;主持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在会上作工作报告…… 除了为数不多的知情者,没人想到牛玉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出门前,谢莉给他穿上准备好的西装,这时的牛玉儒,原来2尺9的腰身已经瘦到不足2尺3了。“西装穿在身上,好像都看不见胳膊似的”,谢莉简直没勇气仔细打量丈夫,但牛玉儒却口气如常地说:“里边就多穿几件内衣吧。” 套了七八层内衣和衬衣的牛玉儒登上讲台:我们必须以冲刺的状态迅速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在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的目标……他抛开原本40分钟的讲话稿,整整讲了两个多小时。那种激昂的情绪,那种台上台下振奋不已的热烈———凡被问到的与会者都说:“印象太深刻了。” 7月16日的这次发言,成了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的绝唱。 病情急转直下,牛玉儒进入了弥留时刻。8月10日下午,他似乎醒来了一瞬,看着妻子,他蠕动着双唇,想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谢莉实在不甘心丈夫就这样一句话不说离开自己,她和儿女围在床边一遍又一遍地叫他、喊他,他却浑然不知。12日早上,谢莉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她偎在丈夫的耳边轻轻地喊:“玉儒,玉儒,8点半了,要开会了。” 牛玉儒竟真的动了,眼皮一颤一颤地使劲,终于睁开了眼睛———这是他投向世界的最后一线光芒……2004年8月14日,牛玉儒病逝北京,终年51岁。(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