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蓝领的业余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11:0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编者的话

  每天,我们打开报纸娱乐版或收看电视娱乐报道节目,常会感叹,现在的娱乐生活可真是纷繁多样,尤其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向这座城市里的蓝领阶层,发现那些所谓“高品质”的娱乐,离蓝领的业余生活虽不甚遥远,可也确实不近。

  这一期“人生片断”切入了城市蓝领的文化生活,进入读者视线的是五位蓝领工人业余文化生活原生态记录。他们有的以自己的兴趣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有的凭自己的智慧融进城市最时尚新鲜的娱乐活动,成为一个丰满而有个性的蓝领工人,有的在有限的娱乐中延伸着自己生活领域……

  做这样的选题,找到这样几位工人兄弟,记录他们工作之余的生活印记,是想引起社会和蓝领阶层的关注,毕竟,我们的时代在变,对现代蓝领的要求也在变。

  周玉海(北京石油机械厂铣工)

  “钓鱼的学问大了”

  张宪

  “你问我的文化生活?钓鱼啊!钓了30多年,现在我把钓鱼当健身,娱情益智,修身养性,它就是我全部的业余文化生活。”说这话的是北京石油机械厂的周玉海。

  周玉海说他钓鱼有一“绝”,这“绝”就是他能把钓鱼的理论和经验用到工作当中去,用到他的技术革新中去。周玉海初中毕业到工厂后一直开铣床,他的聪明在全厂是出了名的,人称“聪明的铣工”,现在开一台价值过千万的数控机床。虽然是个工人,但周玉海自学了电脑,学了电脑绘图,经常搞一些技术革新。有一年厂里派他和一名工程师去奥地利接一台进口机床,在奥期间,遇到一个很关键的技术问题,别人都很挠头,他过去一看,连计算带操作,没用几分钟就拿下了,在场的外国人都冲他竖起大姆指。

  他说钓鱼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技术,还要经常总结经验,就像从事一项技术研究工作。比如你今天在这块水域钓着鱼了,下次却钓不着了,那你就要不断地总结分析了,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钓鱼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帮助我从偶然因素中找出必然因素来。”

  周玉海是个有心人,从1990年起,他每次钓鱼都作记录:当天天气怎样、上哪儿钓的、钓了多长时间、门票花了多少钱、钓了几条鱼、和谁一起钓的,等等。没事闲来翻一翻,多少年前的往事仍觉得就像在眼前一样,感觉挺温馨的。比起有人管理的钓鱼池,周玉海更喜欢到一些野坑中去钓,那些地方管理不是很严,要价也不高,虽然没多少鱼,但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只要一杆在手,他就进入浑然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使一天什么也没钓到,回家的路上,他也心情舒畅,感觉特爽。

  已经52岁的周玉海,如今开着可能是全国最贵的一台数控机床,价值1300万元人民币,凭他的技术,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地干到退休。但周玉海不这样想,他说:“你知道现在社会发展多快呀!我1987年去美国时,看人家的街道、迪斯尼乐园,感觉心里特自卑,那么好的东西,我们中国什么时候能有啊!可去年我去欧洲,感觉就完全不同了,腰板直起来了,我想你们欧洲有的这些东西,中国都有,而且我们还要超过你们。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现在我开的这台机床是最先进的,以后还会有更先进的,不学习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就干不好工作。就像钓鱼一样,这里的学问大了,永远没有止境。”

  梁心(北京东方石化公司有机化工厂电工)

  与“梁氏盘鹰”一同飞翔

  马兰

  采访梁师傅那天,他刚下夜班,觉没睡好,就穿着工作服到厂里来了,随身还带了一箱“宝贝”。我仔细一看:“呦,风筝!”

  梁师傅的业余爱好是做风筝和放风筝,他做的风筝和真老鹰一样大,且栩栩如生,官名“梁氏盘鹰”。据说放飞时能左右盘旋、上下翻飞,一会儿从高空往下俯冲,贴近地面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又掉头冲入蓝天,“鹰”击长空,五六级风不在话下。由于做得逼真,飞的自然,几乎能以假乱真,常常引来真鹰与之共翔。为了打消我的怀疑,梁师傅手执风筝,当场演示,20多米的会议室里,只见手起“鹰”飞,盘旋而行,上不沾灯座,下不碰桌椅,果然像一只活物,刹那间又停落在主人掌中。梁师傅说,一次他的弟子参加葡萄牙国际风筝节,用他做的风筝在天上引来地中海的山鹰与之盘旋嬉戏,上千米高空,真假难辨。引得欧洲同行连连称奇,数度鼓掌,称其为“不可思议的飞行”,参赛的24个国家和地区风筝队的领队都在此鹰翅膀上签名留念。

  梁师傅全名梁心,出身军人之家,父亲曾在某军事院校做过导弹、防空等教学工作。梁心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飞行的爱好打小就根植在心底里了,只是没机会冒出芽来。有了孩子以后,重拾童年梦想,和孩子一起鼓捣飞机模型,不料看旁边人放风筝感觉“手痒”,于是跃跃欲试,从此就跟风筝结上缘了,用他的话说是“孩子没上瘾自己却上瘾了”。业余时间,梁师傅翻出父亲当年教学用的飞行理论书,还订阅了航空杂志,采用空气动力学等原理,设计制作出了不同凡响的“梁氏盘鹰风筝”,在我国风筝爱好者中颇具知名度。近年来,“梁氏盘鹰”多次参加各类风筝比赛,屡获冠军,光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奖状就好几个。接受我采访时,他被厂里的工友兼弟子簇拥而来,谈话间不时有人递茶倒水,很有成就感呢。

  我知道现在国有企业职工压力很大,面临着竞争上岗、减员增效等等考验。用职工的话说,无论是产量、质量、效益、安全,种种压力最终都落在工人身上。梁师傅工作28年了,长年累月的辛苦可想而知,但今天看上去依然开朗健壮,他说,这得益于我的业余爱好。一个人没有业余爱好,生活质量就不高,对生活容易感到乏味,压力就会越来越重。工友介绍,过去梁师傅有胃溃疡,有几年几乎年年都要住院,自从放风筝以后,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再不是与药为伍以医院为家了。他们说,放风筝在大自然里奔走,让人在蓝天白云下融入自然,放飞心情,人鹰合一,达到物我皆忘,宠辱不惊的境界,对身体对精神当然都有好处啦。

  梁师傅所在的厂目前正在搞减员增效,而且厂子位于北京东郊的CBD商圈附近,将来很可能要搬迁。不少人对此惴惴不安,甚至感到失落、憋屈。梁师傅则淡然处之,他说:“我没压力,让我走我就走,不说二话。”我说:“你有老婆孩子,孩子还在读高三,正面临高考的节骨眼上,厂子没了怎么生活?”他一笑,“我有业余爱好。”我明白了,假如真有那一天,这业余爱好恐怕就成本职工作了。现在很多人向梁师傅索求“梁氏盘鹰风筝”,每天他家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将来他还希望举办一个“梁氏盘鹰”系列风筝展。“与世无争,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天塌不下来,靠这风筝就能有不菲的收入……”讲着讲着他猛然觉悟:“你怎么问得比别的记者都多?”我说,“我是工人日报的呀,当然最关心工人的事啦。”梁心眼睛一亮:“好,有机会咱们一起放风筝去!”

  卢国东(北京石油机械厂磨工)

  唱歌成瘾

  张宪

  卢国东经常在加工车间里引吭高歌,他的歌声浑厚,有一种歌中带戏的气势。

  卢国东今年26岁,1995年从第一机床技校毕业后,就到了工厂,成了一名开磨床的机械工人。厂团委、工会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有文娱演出。看他爱唱歌,同事就动员他参加,结果他一张嘴,同事们都夸:“还真是那么回事,像专业的。”一听这话,他唱歌的自信心更足了。厂里的演出活动也好,社会上的歌唱比赛也好,只要有机会他都参加,越唱越爱唱。

  唱歌给卢国东带来很多快乐,成了他宣泄情绪的通道。他高兴也唱,烦了也唱。下班后或周未有了闲暇,他常找几个也爱唱的哥们儿,上歌厅去唱卡拉OK。别人唱都是为了好玩,随随便便喊几嗓子。惟独他,就像在舞台上演出一样,每一句都唱得百分之百地投入和认真。除了参加厂里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卢国东还参加过工厂上级单位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比赛。今年七月份,他在总公司歌咏比赛中还获得了通俗组二等奖。头几年他还经常报名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各种歌咏比赛,他说自己那时心劲特冲,什么也不怕,走到哪儿只要一听有唱歌比赛,就报名。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中日友好歌咏比赛、《欢乐总动员》、《亲情友情爱情》等电视节目中业余歌手守擂攻擂比赛,他每回都报名,每次看到电视上的新手大赛,就觉得自己要是参赛,肯定也能拿名次,遗憾的是有好几次对方打电话告诉他,让他等通知,但后来却没音信了。

  唱歌给卢国东带来过很多快乐,也让他经历过难忘的沮丧。1999年,北京某单位举办了一个“评选当代歌手”活动,说要从中选出15名歌手,一旦录取,年薪10万元。他一听,特兴奋,去!结果那次比赛他发挥得特别好,从初赛到复赛,没费什么劲就进入了决赛,当时他觉得已稳操胜券。决赛的时候,他唱的是罗中旭的《星光灿烂》,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发挥得特别好,底下的评委和观众也受到感染,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然而,毕竟是年轻缺少舞台经验,他一得意,忍不住向台下鞠了一躬,再一抬头时:糟了,忘词了!他脑子里霎时一片空白,死活就想不起下一句是什么。结果他未能入围,10万元和他失之交臂。至今回想起来,他仍懊恼不已地说自己:“恶心坏了!”

  现在卢国东结了婚,又有了小baby,当了爸爸的他也不得不暂退“江湖”,很少参加各种比赛了。虽然自己唱的时间少了,但卢国东又有了小接班人,刚一岁的女儿虽然说话还不利落,却已显露出唱歌的天分。只要看见电视里有唱歌的,就自己在旁边咿咿呀呀地跟着又哼又扭,给卢国东增添了新的乐趣。

  除了唱歌,卢国东每天还要踢一个小时的足球。他说唱歌需要气息足,经常运动的人肺活量大,踢足球对唱歌很有好处。唱歌,给卢国东带来实实在在的享受和快乐。他的生活已离不开歌唱,即使上夜班,在工间休息时,伴着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声,他也忍不住要放声高歌,不但自己过了唱歌瘾,还给上夜班的同事们提了神:“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你是我的惟一……”

  黄启增(北京宏宝堂画店守夜值班员)

  守夜人的“追星”生活

  杨连元

  今年52岁的黄启增,是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宏宝堂画店的守夜值班员。宏宝堂里收藏、展示、出售各路大家和名家的字画,不少展品、藏品都称得上是传世之作,价值连城,守夜值班这份工作分量不轻。

  黄启增说他上的是“瞪眼班”,责任重大,没有清福可享,一到岗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多少个漫漫长夜,黄启增与梦无缘。不过黄启增利用工作便利,靠着守护这些文化珍品,和一些京剧、相声名家合了不少影,而且,还把和名人合影当成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

  黄启增是地道的北京人,出生在南城天桥闹市区的一个回族家庭。尽管父母双亲不识字,干的都是服务行业,和艺术一点不沾边,但黄启增却从小就喜欢京剧、相声,还有过登台亮相、成名成家的理想。可是,轮到1969年的上山下乡,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干就是八九年,再好的理想也烟消云散了。然而,在北大荒的几年间,逢年过节,他还说过相声、唱过样板戏、演过李勇奇和雷刚,挺受大伙儿的欢迎。他说“人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文化艺术,这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滋味。”

  人生的旅途上,追求高品位的文化情趣与应对养家糊口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对难缠难解的矛盾。黄启增返城后,在天桥的一家饭馆当过大厨,还在交通流量大的十字路口干过“摇小旗的”。那段时间的“工薪族”,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天到晚实在是没有什么空闲享受一直撂不下的文化情趣。好在家里还有电视,忙里偷闲还能看上几眼。每当一看到有关京剧、相声的节目时,他的心里就浮起一个愿望:要是能和一些演员照张合影,那该有多好呢!咱这辈子是当不成演员了,可在演员边儿上站站总该还行吧!

  让黄启增如愿以偿的是调到宏宝堂画店守夜值班以后。一般人值夜班,只求一夜平安无事就行,可黄启增值夜班,每个晚上都得品味琢磨一下墙上的字画。到了后来,谈起真草隶篆、水墨丹青,还真有点儿内行的意思了。另外,还得说是赶上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好领导、画店经理程茂全。画店每年都要搞几次扇面、书画活动,而很多京剧、相声演员都喜爱书法绘画。经理知道黄启增的心事,一有活动就让他来帮着接待张罗。黄启增说,演员们都没什么架子,还喜欢聊天,聊对了路子,这张合影就算照成了。

  现在,黄启增的相册里,也就有了和京剧名家于魁智、李宝春、王忠信,相声名家姜昆、李金斗、孟凡贵、李嘉存,戏剧名家蓝天野、韩善续等人的难得留影。黄启增说,咱一个普通职工,想有点文化生活,但在现在什么都讲消费的社会里,实现起来也不容易,和名人合影就算是我的文化生活吧。

  左荣凯(北京东方石化公司有机化工厂宣传干事)

  “收藏”调剂生活

  马兰

  找左荣凯颇费周折,原因是他女儿病了。7个月大的孩子,得了秋季腹泻,吃什么都拉,喝水也拉,而且发高烧,小脸瘦下去一圈。40岁始得娇女的左荣凯当然很心疼,可又不敢耽误工作,只好家里班上两头跑,找他自然费劲。

  左荣凯是北京东方石化公司有机化工厂的职工,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是典型的肩负重担的国有企业职工。1981年他刚进厂时是化工操作工,后来进了宣传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则与他的业余爱好有关。

  左师傅的业余爱好是收藏,倒不是收藏什么特别贵重的古玩,而是颇具文化色彩的节目单。他说,“我父亲是戏迷,特别喜欢人艺的戏。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人艺在经历了文革磨难以后恢复演出,压抑了10来年的戏迷又可以自由地谈论人艺的戏了,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位。我经常听他兴高采烈如数家珍地谈,从《龙须沟》聊到《北京人》,从《雷雨》说到《日出》。渐渐地我也被感染了,开始喜欢人艺关注人艺。我发现,用收集人艺演出节目单的方式,可以部分弥补无缘欣赏到从前人艺优秀剧目的遗憾,而且花费不大,由此开始了我的收藏之路。”

  “最开始那几张人艺节目单,是我父亲上世纪50年代看戏时保存下来的。”左荣凯说:“后来我自己也看戏,也保存节目单、戏票,上瘾的时候就到旧货市场去‘淘’,并加入了收藏家协会。在将近20年时间里,我收藏到人艺的130多个剧目的200多种节目单,从人艺建院后第一出戏《赵小兰》,到剧院远渡日本演出的《茶馆》节目单。我被节目单中的深厚文化内涵所感动。我喜欢人艺几十年来所形成的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人艺风格’,也崇拜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叶子、朱琳、于是之等老一辈艺术家。你问我看戏收藏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告诉你,它不仅调剂了我的生活,而且帮助我做好工作。”

  厂里发现了左荣凯的“艺术细胞”,将他调到宣传科和几个同志一起办《有机化工报》。现在,这份厂报无论在思想上、文字上乃至排版艺术上都堪称不俗,多少有点人艺的影响吧。它报道了工厂职工的精神状态和生产情况,也报道了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说起业余文化生活,我问,听说厂里过去有一支很棒的篮球队?左荣凯说:是啊,20年前我们厂篮球队在北京工人队中声名显赫,我们过去像追捧姚明那样,一下班就追着赶着去替厂篮球队加油助威。现在这种情况看不到了,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元化,工人们下班以后可以在家看电视、看DVD、上网,也可以出去唱卡拉OK、看球赛、看演出,而且我们厂每年都举办乒乓球赛、拔河赛等。

  左荣凯性格随和,是那种比较能侃的北京人。他告诉我,只可惜现在人艺的戏票越来越贵了,从几元十几元涨到上百元甚至几百元一张,我们工人是越来越买不起了。再加上家里孩子刚出生,事情也比较多,反正这几年我很少看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