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选学生当孤儿"父母" 10对大学生模拟亲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16:36 东方网 | |||||||||
孤儿第一次叫“爸爸” 是非利弊众口不一 亲情缺失爱心填补
2004年3月,邵阳市某高校全班同学发起了一场“爱心行动”,用爱心帮助邵阳社会福利院的孤儿健康成长。该校数学系2003级1班责任感较强的男、女生各10名成为活动的首批成员,他们以抽签的方式男女分组结对,自费帮助10名3到7岁的孤儿。 据了解,成员们刚接触自己扶助的孤儿时,几乎都受到了孩子们不同程度的排斥。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怯怯地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这让同学们觉得有些尴尬,但他们还是默认了孩子们的称呼。孩子们就把他们当作了真正的父母,并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而健谈。渐渐地,“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是非利弊众说纷纭 家长1:男同学和女同学结对抚养孤儿,又被称为“爸爸”、“妈妈”,时间一长,会不会从模拟亲人走向现实恋爱? 家长2: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宽容和责任感。 该高校团委负责人:如果是利用课余时间,应该不会对学业造成不利影响,否则就得不偿失。在这次活动中“爸爸”、“妈妈”只是一种代名词,也可以“哥哥”、“姐姐”来代替,并不是要模拟一个家庭。 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张楚庭教授:社会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次活动,社会需要这样的爱心行为。这是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体验人生的过程,带给孤儿的是变通的亲情,能弥补孤儿失去的一些东西。即使这次活动中学生谈了恋爱,也不能贬低这次活动向孤儿奉献爱心的目的和价值,因为恋爱与这次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