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论宪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9:22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肖百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如何呢?本文拟就宪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谈几点认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人是社会的主体,为此必须从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始。一切为了人,国家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人,国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凸现了宪法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的价值追求。宪法建立一定的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非常广泛的,全体人民在宪法的指引和保护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社会充满了创造活力,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得以形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为此,必须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明确载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律是社会的最高权威,所有社会活动应当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整个社会方能在法治保障下稳定、有序、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政治关系必须以国家法制为基础进行运作和发展,宪法就是从作用于政治关系出发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的。一方面,宪法是构建一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及其构成要素的根本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确认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原则,确立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规定了国家政权组织的组成方式和运作程序,因而是一国政治关系建立和运行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宪法通过确认国家政权的归属,授予并且规范国家机关以权力,表明国家权力运行的出发点及其归宿与公民意志和利益的关系。因此,宪法构成一个国家法制的核心,它通过规范、调整国家的法制体系对政治关系及其不断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则是在宪法的指引下进行的,宪法应当成为和谐社会的首要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当是一个团结互助的社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安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有日益激化的趋势,引发矛盾的出现和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多数矛盾都是由于利益关系不协调引起的,为此,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教育和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我们应当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宪法基础上的凝聚力,善于从宪法的高度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提升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同时,要把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结合起来,将宪法作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精神内核,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作者系湖南省妇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