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本地人当然要看本地报——与“金牌读者”罗孔仁对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5日12:50 大华网-汕头日报
本地人当然要看本地报——与“金牌读者”罗孔仁对话(图)
本报记者 陈效云 摄影 李俊伟

  引子

  找到罗孔仁老人真的好难。这位与《汕头日报》有55年缘份的“金牌读者”,并不是自己报名自荐的,而是一位与罗伯相交很久的读者打来电话推荐的。记者循着线索以为“金牌读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哪知电话拨过去,却一直是空音。好不容易终于在一天上午拨通了,是罗伯的老伴接的,她说罗伯出去“上班”了。记者说明电话来意,她说等罗伯回来跟他讲。记者心想罗伯最起码有近八十岁的高寿了,还在“上班”,实在是精力过人啊,让我等后辈都感到惭愧。当天下午记者又打电话过去,罗伯的老伴说罗伯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因为罗伯觉得订订报没啥值得炫耀的。冲着罗伯这种不计名利的胸怀,记者倒是铁了一颗心要见到这位老人。于是嘴皮磨烂了,问到了罗伯家的地址,并约好第二天下午3点半去看望他老人家。

  等了一天,当记者拎着水果篮以为马上要见到罗伯时,谁知去他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因为他住的地址虽然叫“长厦村一直巷”,可我们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的门牌号在哪里,小巷转来转去问了好几位热心市民,才最后走到了罗伯家的楼下。当记者爬上六楼见到罗伯时,心情显得特别的激动和兴奋,终于看到我们的“金牌读者”了,不激动才怪。

  眼前的罗伯跟记者原来想像的老态龙钟白发苍苍完全是两码事。罗伯红光满面,身体特别硬朗,脸上看不到丝毫的老人斑,跟我们打起招呼来说话声也是中气十足,很响亮。问他“高寿多少”,他笑称有七十九了。可左看右看,罗伯看起来比六十多岁的老人还有活力。

  罗伯家的客厅很朴素,像很多“老汕头”的家一样,但吸引着记者目光的,是放置在客厅里的堆得像小山似的报纸,一叠一叠的都是本地的三家报纸《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和《汕头都市报》,其中以《汕头日报》的那座“山头”最高。见我眼睛老往着报纸上瞅,罗伯的老伴对记者说:“这还算不了什么,你罗伯在楼下有专门辟了一大间房来收藏这些报纸,过会带你们去看看。”

  在罗伯的收藏报纸的专用房间里,记者见到了自己从没看到过的前辈新闻人采编的《团结报》,报纸都发黄得很厉害,但看起字来还是依然清晰可见。罗伯曾经保存过《团结报》的创刊号,前几年捐给博物馆了。

  记者发现罗伯特别健谈,跟他聊起新闻来,聊起汕头发展史,他说得头头是道,观点精辟,完全不像一个快80岁的普通老人的思维。记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真正的懂得如何办报纸的人,不是我们采编人员自己,不是新闻学专家,而是我们的老读者,我们的老百姓。

  读报让我思维很敏捷

  记者:“罗伯,我发现您的思维特别敏捷,新名词也常从口中冒出来,这是不是与您长期的读报经历有关系?”

  罗伯:别笑老伯啦,比不上你们年轻人了。不过说实在话,我天天看报纸,看新闻,确实让我的大脑有充分的活动。老人嘛,不能整天坐着不动脑筋,那样会老得快,思维也会钝化。

  记者:“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像您这样应该是楷模了。现在年轻人都不爱读报,但您却五十多如一日,坚持看报。您觉得看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罗伯:五十多年看报,让我活得特别充实,特别有内容。从报纸中可以知道国内外大事,知道党和国家的很多政策,作为一位参加革命工作多年的老头子,爱学习自然是很必要的。讲政治,就要讲学习。《汕头日报》是整个粤东办报历史最久的报纸,我解放前刚参加革命时,就看到过《团结报》了。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汕头日报》是我最大的“精神食粮”。

  记者:“提到精神食粮,有的人偏爱看书籍,那您为什么偏爱看报呢?”

  罗伯: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是最快的,连文艺副刊也是很新鲜的,这要比书籍强多了。很多新政策,新说法,新名词报纸上都有。我的眼睛现在也不是太好使了,捧着书本看也是很吃力,所以我还是爱看字体大一点的日报。

  五十载爱看《汕头日报》的理由

  记者:“我刚刚在你家中见到了前辈新闻人采编的《团结报》,心里特别激动。罗伯,您当年看到这些报纸是什么感觉?您为何很留心地把它们保藏了下来?”

  罗伯:《团结报》是《汕头日报》的前身,我是1949年参加革命的,在潮汕干部学校学习。在那里学习时,我就看到了《团结报》。当时不像现在这样信息发达,很闭塞的。有报纸看,看到共产党军队在国内屡打胜仗的消息,真的很鼓舞。我解放前只有初中毕业,《团结报》就成了学习文化的“课本”了。所以我舍不得丢,就收藏了下来。

  记者:“像您手中拿的《团结报》庆祝汕头解放号外,这样的原始老报纸应该很值钱,您有没有想到过拿去卖钱?”

  罗伯:不会拿去卖钱的,从来也没有这么想。你看我家里堆放着这么多报纸,就是因为我对它们有感情,我舍不得丢。我还曾经保存过一张《团结报》的创刊号,前几年捐给博物馆了。像我家里这么多《团结报》的老报纸,我看着它们有亲切感,也能勾起我对过去的回忆,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转让的。

  记者:“像您这样五十多年如一日看《汕头日报》,在汕头应该是凤毛麟角,无愧于‘金牌读者’这个称号。报纸这么多,特别是现在种类就更多了,那您为何对《汕头日报》一直情有独钟呢?”

  罗伯:“金牌读者”这个称号我真的不敢当。应该还有更多的老干部是《汕头日报》的忠实读者,他们更配得上“金牌读者”的称号,只是他们没有站出来,你们没有找到而已。我为什么一直要看《汕头日报》,首先是因为我对它有感情,这份感情没有别的报纸能够取代,所以我认准了的事不会轻易改变,不会今年订这个报纸明年就改订那个报纸。第二是本地人爱看本地新闻当然要看本地报,外埠的报纸是很少有汕头新闻的,汕头人当然要爱《汕头日报》。从解放前到八十年代中叶,我们汕头就这一家很权威的报纸。可以说直到现在,《汕头日报》的主流地位在整个粤东都是无法取代的。

  日报典型树得特别好

  记者:“作为市委机关报,既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最近我报在贴近百姓实际生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很多读者也都反映日报越来越好看了。您是日报的第一铁杆读者,您认为,日报应该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既让政府满意又让老百姓喜欢?”

  罗伯:我一直觉得《汕头日报》蛮不错的,既有很高的权威性、浓郁的地方性,也有很好的亲和力。像我就对日报近几年树的典型特别有印象,这些典型都是普通基层干部像杨静娟,或者平民英雄肖洛佳、陈基成。

  记者:“是不是因为这些典型我们老百姓特别近,感到有亲切感,您才特别有印象?”

  罗伯:“对的。像最近我们一帮老人、街坊邻居都特别关心肖洛佳、陈基成的报道,可以说是“追着看”。这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不像以前“高大全”似的人物,读者就会觉得既真实又可敬,也很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汕头社会治安不是特别好,很需要这样的时代典型来弘扬正气,来弘扬汕头人精神。所以我觉得《汕头日报》的典型树得特别好,这也是机关报的优势所在。

  记者:“说到这里,就想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日报头版是不是该把版面让给更多的像杨静娟、肖洛佳、陈基成这样的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呢?”

  罗伯:《汕头日报》的一版本身是很大气的,我也看过省报,在别的亲威家里也看过当地的地市报。比较起来,汕头日报一版的水平比其它地市报强多了,这是真心话。你们报纸也讲“三贴近”,当然少些领导的讲话,少些领导出席各种会议的新闻,多登些老百姓关心的人和事,我想《汕头日报》应该更大气。像现在你们就做得很不错了,既有社论,也有精彩的时评,平民典型的报道做得很大,版面用得很多,该大的就大,该短的就短,像那个《简明新闻》就很短。

  看报成了“办报内行”

  记者:“作为一个看报五十多年的老读者,您对日报也特别有感情,你个人比较偏爱日报的哪些专刊副刊?”

  罗伯:说真心话,我也是老汕头了。老人就喜爱老的东西。日报有好几个专刊很有历史了,像《潮风》和《艺术欣赏》,我就特别爱看。我个人比较喜欢画,因此《艺术欣赏》版面的不少文章我都有剪报,专门另外保存起来。对于《潮风》,我也是很在意的,毕竟那些历史典故,潮汕人物、潮汕风俗风情,我们读者觉得特别有地方味,是我们这块土壤上发生的故事。像最近报上争论的方耀历史人物是非,我同身边的老游击队员都非常关注。给一个历史人物重新评价要非常慎重,不能为了现在的某种需要就推翻重来。

  记者:“尊重事实客观评价一贯是日报的作风,像我们的《民意》版和《读者来信》版办了也有十几年了,《民意》版是和人大、政协合办的,人大、政协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读者来信》版也是及时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呼声,老百姓也都很爱看这两个版面。罗伯,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把这两个版面办得更有“看头”?

  罗伯:《汕头日报》的舆论监督是相当权威的。很多百姓办不了的难事,通过日报一曝光不少都解决了。日报作为机关报的威力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我有时也纳闷为何报纸有这么大的威力,想了半天发现日报的批评报道都讲事实,不夸大其辞,而且也不编向哪一方,摆事实讲道理,更讲法律。像前期搞的“牛皮癣广告整治的报道”和最近搞的“汕头物业管理问题症结的报道”,就很不错。

  记者:“现在政府都讲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汕头市政府、人大、政协都非常重视发展民意的听取和搜集,可以说《民意》和《读者来信》版迎来了最好的时期。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也设了个网上参政大厅,准备跟我们的《民意》版互动。您觉得这个点子好吗?”

  罗伯:“当然好得很。给你们提个意见,报道文章不能写得太长,文章一长就让人没法看下去。现在人们时间都紧迫,即使报道写得再好,人家都没有兴趣看很长的文章。这个问题麻烦你转达给你的同事,所有的版面文章尽量短些,这也是很多读者的意见。

  记者:“新闻报道贵在精炼,罗伯您虽然不是专门办报的,但说到了点子上。有些记者写着写着就忘记这个理了。编辑觉得删记者的稿也挺心疼的,毕竟是他人的劳动啊。但是我们真的给广大读者造成了‘视觉疲劳’。罗伯,您对我们办报还有啥宝贵意见?”

  罗伯:现在我觉得报纸爱看大照片,看起来很有冲击力。不过有时候这照片用得大而不当,要么是没有什么内容,很平淡的照片把它放得很大,实在是浪费版面,也显得很没水平;要么是不合时宜,有的外国的事情与我们沾不上边,也弄得好大,效果适得其反。

  豁达开明的老人

  记者:“罗伯,我觉得您挺豁达的,看问题很宽容,不像有的老者对新生事物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不顺眼,愤世嫉俗,这与您常看报纸也有关系吗?”

  罗伯:真的很有关系。不少老人对这对那都不满意,而我觉得汕头比以前变得好多了。市容好看了,老百姓生活好过多了,像我工资都加到三、四千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看看报纸,每天都能发现汕头有新进步,新变化,事情都朝好的方向在发展。所以我跟着报纸走,肯定是个乐天派。老人嘛,也没有必要整天愁眉苦脸哀声叹气的,找点事做应该更长寿。

  记者:“采访前打电话来得知罗伯您现在每周一、三、五还去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上班,晚辈心里都很惊讶,您这么大的年纪为什么不选择在家里好好休息?上班有薪水拿吗?”

  罗伯:哪有什么薪水拿,我去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上班,也是给老游击队员办的会刊搞些发行派发什么的,全是义务。闲着也是闲着,老人不如出去多活动活动,这样也有利于身心健康。我在那里还可以跟一帮“老革命”喝茶聊天,聊聊汕头的事,聊聊国家国际的大事,这也是一种享受啊。哪能整天呆在家里?我每天早上还要下楼散步半小时的。

  记者:“罗伯您看起来最多七十岁,比您的实际年轻要小十岁。晚辈想好奇地问一问,您与老伴结婚有多少年了,应该早就是‘金婚’了吗?您有几个子女,他们常回家看看吗?”

  罗伯:我和老伴是参加革命前结了婚,算到现在也有55年了。我有两个女儿,她们周末都跟女婿、外孙子、外孙女,回家看望老人。你看我家摆设很朴素,但我们一家人过得踏实顺心。

  记者:“您的美满婚姻值得我们年轻人羡慕。老伴老伴,老来就是伴。祝你们二老身体永远康健笑口常开。对了,最后还想问一下罗伯,您对我们办报有什么期待?”

  罗伯:好人好事要多报一点,坏事丑事也要曝光出来。

  人物档案

  罗孔仁,今年79岁,初中毕业当过小学教师,之后参加革命,1949年在潮汕干部学校学习。解放后在总工会当干事,后担任汕头公园区副区长、官埭公社副书记、社长,1963年当选市五届人大代表。1985年在汕头国际海员俱乐部离休,现在是汕头市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理事。

  罗孔仁1949年就开始看《汕头日报》的前身《团结报》,之后与《汕头日报》结下不解之缘。在这次汕头日报举办的“寻找金牌读者”活动中,由于订阅《汕头日报》历史最长,收藏报纸最多,被编辑部正式确定为“汕头日报金牌读者”。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