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读者活动日特别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11:22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理解使彼此的心贴得更紧

  读者阅读“编辑部的故事”特别报道反响热烈

  在昨天的读者活动日现场上,现场赠送的《汕头都市报》甚为抢手,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当天报纸片刻之间便被读者索取一空。许多仔细阅读了报纸,尤其是看了《编辑部的故事
》特别报道的市民由衷感叹:“原来每一则看似平常的新闻背后都凝聚了记者编辑还有编辑部领导们心血啊!”

  林国平是某公司部门经理,昨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妻儿一家三口人来到华侨公园参加活动。他说:“事不躬亲不知难”,看了都市报推出的有关编辑记者的特别报道,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林先生说,他很喜欢都市报这份年轻的报纸,但平时总认为记者的工作有地位,也轻松滋润,但看了老记们坦露心声的“手记”后,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的艰辛,除了每天东奔西跑为捕捉第一手新闻素材忙个不停外,有时还得冒生命危险。像发生于去年10月26日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沟山和长坑山两座山头的山火,如果没有亲历的记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他相信大多数读者在观看了报道后都会认为那只是一宗十分普通的新闻,谁会料到记者为了拍摄当地干部群众灭火场面而身陷“火场”,差点走不出去。还有,有关采写新闻内幕揭秘的文章,也让人感受到记者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他说,新闻即是历史,真实便是新闻的生命,为了寻求新闻真相,记者面对一个个“陷阱”和“雷区”,甘愿付出代价。这正是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然。读后对都市报的老记们感到钦敬,也觉得这份报纸更加亲切。

  市民李庆安则称,要不是看了特别报道,他并不知道每天见报的每一条新闻除了有记者的汗水外,还离不开编辑这一大群幕后英雄默默在做嫁衣裳。从“我们这‘十四版块舰队’”一文里,才知道编辑们都是夜猫子,他们的工作都是在长年累月的昼伏夜出,为了稿件、版面“出彩”而绞尽脑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了众多反映编辑们心声的文章,才知道每一篇见报稿件都是经过编辑们的妙手剪裁的。而这一切,如果没有编辑们的“自白”,相信大多数读者并不知晓。

  在昨天采访的现场,当本报的记者编辑听到读者们发自内心肺腑的赞叹言词时,大家对读者们的理解感到十分欣慰。一位记者说:“《编辑部的故事》让我们和读者的心贴得更近了,有读者们的理解,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

  本报记者林子海林鹏

  澄海区政协委员陈郴自述———

  不可一日无此君

  我与《汕头都市报》有缘,这种缘份从她创刊的第一天开始延续至今。现在,读都市报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汕头都市报》的办报风格要既不同于作为党报的《汕头日报》,又不同于《汕头特区晚报》,因此,如何把她办成“市民最喜爱的报纸”,就要办报人独具匠心了。

  《汕头都市报》时代感鲜明,可读性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照顾了广大市民又兼顾了农村读者,既服务了汕头市区又服务了周边县市,俗语说“众口难调”,而她却做到了巧调众口,老少咸宜。《汕头都市报》十分重视“政治家办报”,她坚持正面教育,在弘扬正气、讴歌改革开放方面不惜浓墨重彩,比如在宣传重塑汕头新形象、颂扬见义勇为新风、倡导树立“汕头人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人读后有前途光明、催人奋进之感。

  《汕头都市报》的新闻包罗国际、中国、都市、体育、社会、彩市、周边、文艺等众多板块,还致力于打造“独家新闻”这道“特色菜”,比如前几年对不知名的好心人林先生救助云南病危少女邓勤的报道,对“美在花城”冠军澄海姑娘赵荣的报道等,许多都成了轰动一时和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汕头都市报》的另一特点是关注社情民意,经常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比如“24小时苦等一本证”的报道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澄海两万多辆摩托车入户难的问题,“五马垂芳是拆还是留”的报道,使这座有270年历史的古宅变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澄海盛安楼的征文使汕头又增添了一处旅游胜地。难怪读者会主动给编辑部送去“社情民意尽在都市”的锦旗。

  我作为《汕头都市报》的忠实读者和老朋友,更是自觉地关注和支持她,除了每天必读和通读之外,也经常给报社投稿和报料;定期搜集社会各阶层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和评论,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报社作参考,有时还陪记者到现场采访,慢慢地,我和报社的编辑及记者也成了好朋友。每到记者节,我会给他们寄去贺卡或发短信表示祝贺。每年的读者日活动我一定会去参加,并把这份报纸介绍给我周围的人。细细品味《汕头都市报》,就像一杯陈年佳酿,越陈越香;又像细品一杯浓浓的功夫茶,口颊留香,回味无穷。我感谢《汕头都市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这样一份充满都市品味的文化大餐,提供了这样一本百科全书。

  亲切感受置身于“一个心地善良的读者群”的郑文燕说:

  都市报让我重拾人生欢乐

  电话里头郑文燕的声音轻快明亮,记得她在5月份来到汕头都市报求助时,脸上布满了愁云惨雾,那时她的声音低沉微弱,一付沉痛无助的样子。几个月的时间竟会让她的精神面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她告诉记者,这都是因为《汕头都市报》的帮助,才使她重拾了失去多年的人生欢乐。

  郑文燕说,当时受儿子溺死、在广西打工的丈夫跳楼自杀、自己遭车祸三重打击,已感到人生没有任何希望,再也不可能有欢乐了。是好心人指点她到报社求助,可那时心里只想着筹一点钱把丈夫的遗骨捧回故乡了却心愿,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详见5月26日《连串不幸一个女人扛着》)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牵动了这么多善良人士的爱心!从报道见报当天,她就开始生活在一种备受关爱的氛围之中,近一百位热心人来到她的家中,不但从物质上帮助她,更从精神上安慰了她。她那原本因焦虑而没有光泽的脸上开始有了光彩,因为,好心人让她看到了希望。

  本报的报道使郑文燕不但得以顺利从广西捧回丈夫的遗骨,同时,她因车祸而落下伤痛的左脚也有了可以继续医治的费用。在报道告一段落之后,还有很多人继续在帮助着她,为她早日治好脚伤而费心思。后来她在金平区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很多人知道她就是《汕头都市报》报道的那位郑女士,从医护人员到同病房的病友,无不对她关爱备至,让她更加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在这个过程中,她拥有了很多朋友,拥有了开心的笑容,因为,她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亲人,却并没有失去爱,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涌动着爱心。

  她说,在向本报求助之前,由于本身经济拮据,要买一份六角钱的报纸都觉得有点奢侈,所以只是偶而才会在报亭上买一份看看,那时就知道,《汕头都市报》是一份十分贴近市民的报纸,道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可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竟会成为这份报纸的一个报道对象。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的难以相信,围绕在《汕头都市报》周围的会有一个这么让人敬重、心地善良的读者群。关心她的人士中,有本地的外地的普通打工者、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大公司的老板……这些不同阶层的人士,因为一份《汕头都市报》而走到了一起,更因为有着一份共同的爱心而走到了一起。

  如今,郑女士的脚伤已基本康复。她说,现在,她每天都会买一份《汕头都市报》,报纸上的每一个文字,都让她倍感亲切。

  本报记者许玉璇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