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男子因嫌母亲太唠叨 雇14岁初中生将其杀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11:25 上海青年报

  身为母亲的华小月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竟然终结在亲生儿子的手中。她21岁的儿子小龙从网络聊天室雇来山西初二学生小力来沪,一起残杀了自己的母亲,而原本他的目标还包括父亲。悲剧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小龙不堪忍受父母的唠叨,无处排解自己的苦闷。

  昨天,闵行检察院宣布,此案已经该院审查终结,并已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移送市检一分院审查起诉。

  厌恶父母唠叨萌生杀机

  21岁的小龙从小就比较贪玩,逃学、抽烟、早恋,高中上了一年就退了学。后来他考进了一所民办大学,但又因为喜欢上同班的一名女生,两人弃学私奔。小龙的父母到处找儿子,并不希望他们两人在一起,小龙开始萌生对父母的不满。

  在家里呆了半年之后,小龙先后找到了保险推销和旅游销售两份工作。

  工作忙了,应酬也多了起来,可母亲仍然规定他晚上9点钟前必须回家。有一次,小龙因为应酬没能按时回家,9点刚过就接到了母亲训斥的电话。小龙想解释一下的机会也没有,因为母亲已把电话挂了。回到家,儿子满腹的责怪第一次冲向母亲:“我已长大了,你们却始终拿静止的眼光看人,我还有什么脸面去上班。”“大人为你好,你却反了?”小龙一头钻进了自己的房里,又气又恨的他脑子里突然飘过一丝恶念:“老娘太烦了,叫她去死!”

  网上招来14岁“小杀手”

  今年6月10日,小龙在聊天室发现一个网名叫做“我想加入黑社会”的人。小龙问他:“为什么要加入黑社会?”对方似乎特别地兴奋:“我想杀人!”“杀人要有勇气,你有没有?”“只要有钱,我什么都会干!”

  小龙想杀母亲的邪念又重新从脑海中泛起。他告诉对方:“我要杀一个人,你敢不敢做?”“杀个人不过是用刀子在其脖子上‘抹’一下的事么,不过你先得把条件对我说清楚了。”双方互留了手机号码。

  日后几天的交流中,小龙大概知道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那人叫小力,初中二年级,山西运城人,身高182厘米。

  在给小力汇去220元路费后,6月20日下午2时许,小龙到铁路上海站接小力回家。“父母干涉我的学习、交友、娱乐生活,控制我的经济,我受不了,所以要把他们杀了。你帮我解决了这件事,我会支付你报酬1万元,另外,到那时,我继承了遗产,想开一家酒吧,你到这里来打工,我给你每月工资5000元。”

  母亲惨死在儿子刀下

  6月28日下午5时15分,母亲华小月按时回家,她开了家门,屋里电脑音量震耳欲聋。看到儿子站在房门口,便对他说:“声音为什么开得这么响?”小龙没有说话,而躲在卫生间里的小力则从华小月的后面窜出,扼住其脖子,用一把水果刀“抹”了一下她的头颈,华小月一下将其掀翻在地,小力害怕了:“杀个人也这么难,我干不了了。”

  这时,站在一边的小龙威胁小力:“她不死就是你我去死!你想好没有!”华小月听了哀求儿子说:“看在我养你20年的份上,饶了我吧!”但小龙不顾母亲哀求,仍将母亲杀死。

  放弃杀父逃离途中自首

  随后,小龙打电话得知父亲还有半个小时到家,便清理了现场,等待父亲到家之后,再将其杀了。但小力却表示:“我不干了,我想逃。”“那我父亲看到这场景去报警,我们不都完了?”“我顾不了这么多了。”

  于是,两人换了衣裤出逃。当晚7时许,两人坐上去宣城的长途汽车,一路上心神不定。他们的失态被一名警校生发现。两人询问警校生“自首是否会判死刑?”警校生将刑法上有关规定告诉了他们,并将两人带到泾县律师事务所咨询。该律所的胡律师一听赶紧劝两人前去自首。6月30日下午2时许,两人在胡律师的陪同下走进了泾县公安局刑警大队。

  经精神卫生部门检测,两个人都没有精神障碍,来自山西的小力智商较低。

  (文中人均为化名)

  -两点思考

  生命教育:让问题青少年不再冷漠

  儿子杀了母亲,而雇来的“杀手”只有14岁,这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青少年怎么如此冷漠。检察官指出,这种冷漠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漠视他人的生命,更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有关教育专家则强调,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不能简单理解生命教育就是为了防止自杀,实际上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好以下几个人生重要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它所包含的领域有:生存与自我保护能力、青春期问题、健康的生活习惯、尊重爱护其它生命、对生死意义的探索等。

  据了解,上海市教委已经要求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年底将出台“生命教育纲要”,这些举措都将有利于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生命的体验,获得人生的经验与信念,避免类似本案的悲剧再次发生。

  家庭教育:切忌“窒息性”的爱

  上海大学法学院心理学专家段晓英认为,父母过度干涉和控制,带来了孩子的反感,会使孩子有被操纵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给予孩子很多的“爱”,实际上,这种“爱”已成为孩子的压力,它限制和剥夺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机会,西方学者把这样的爱称为“窒息性”的爱。

  她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加,父母如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一切横加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敌意甚至是愤怒,从而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和冲突,最终可能酿成恶果。 (本报记者 钱炯 蔡玲玲)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