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科学发展是方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5:51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6个三角组合中的郑洛焦组合

  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在开放分工、优势互补、良性运行的基础上,可以把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分为郑州—洛阳—焦作、郑州—焦作—新乡、郑州—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新乡、郑州—许昌—平顶山等沿黄、沿京广线大十字格局下的6个三角组合。其中,郑州—洛阳—焦作是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中实力强劲的组合。在经济总量方面,郑洛焦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合计37676元,占中原城市群的37.73%。从城镇化率来看,中原城市群城市化率为35.5%,郑州为57%,而焦作为36.8%,处于全省第二。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郑州的产业结构为4.4∶52.1∶43.5,已经实现了“三、二、一”的结构调整。洛阳与焦作则都为“三、二、一”的总体产业结构,而洛阳为10.1∶56.8∶33.1,焦作为11.5∶56.5∶32.1,产业比优于中原城市群11.7∶53.7∶34.6。从市场开放程度看,郑州、洛阳两市在引进资金、扩大出口等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相比之下焦作的对外开放步伐虽然在不断加快,实际利用外资额不断增加,但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郑洛焦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分工合作,成为促进中原崛起的题中应有之义。郑洛焦区域内的互动机制可以分四个层面:

  一是宏观层面。从宏观上讲,政府的推动协调作用对郑洛焦的一体化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郑洛作为两个大城市,在区域内部的互动状态下应更多地侧重于区域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的提高,在战略的高度上发挥区域的带动作用。焦作在整个区域发展中处于承载的地位,在空间上也为郑洛两市的发展提供了延伸空间,在互动的状态下应更多地侧重于加工、制造、流通等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与郑洛的有效对接。

  二是企业层面。从最终实现方式看,郑洛焦经济一体化实质上是三地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并最终反映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动、产业的整合。同时,三地企业的协同能力和协同程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的推动进程,企业与政府的相互促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作用点,这对于郑洛焦一体化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是要素层面。要素市场是宏观层面、企业层面郑洛焦互动的基础和融通的关键。三地是否能建立高效的要素融通市场将对三地的企业发展,以及宏观上政府职能和城市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郑洛焦的要素市场总体发展缓慢,只有要素市场真正融合,才能形成对企业分工协作的支持,才能从微观层面上实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协同,为整个区域经济的互动构建深层的互动融通网络。

  四是结构层面。郑洛焦一体化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就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内部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步化。应该说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民生活需求水平的提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成败的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同时,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也会从很深的程度上影响到区域内部企业实体的运作和要素的配置,并最终实现产业的同构化和要素的同质化。

  从郑洛焦区域发展的现状来看,良性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郑洛焦三者的自我循环意识较强,从行政关系上各自独立,协调成本较高;郑州、洛阳辐射能力不强,只能顾及封闭的自我循环,还没有达到溢出状态;区域低水平性竞争严重,还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梯度,焦作也缺乏某些方面的产业承接能力。这些使得郑洛焦一体化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体化条件下焦作如何与郑州、洛阳互补

  主要是以中原城市群的对比为参考系,以协调为基础从互动的角度,从产业功能、产业重点、产业梯度定位给出焦作产业定位。

  1.功能定位。在中原城市群的互动发展过程中,焦作的“角色”主要是郑洛产业梯度的承载者、资源的提供者和产品的制造者。其相应的功能从能力匹配的角度看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持续提高已经具有的优势产业制造能力,特别是提高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能力,培育形成制造中心,并逐步推动制造中心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巩固和强化自身产业科技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强对郑洛知识成果、技术成果的吸纳与转化,推动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与中原城市群形成科技创新的互补。三是推动物流配送能力的整合,加快各类要素如科技、资本、信息等在焦作的流动,形成与中原城市群网络对接、流动通畅的现代物流体系,进而更好地发挥承载作用。四是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需求相匹配,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园林业和农业生态休闲业等产业。

  2.产业重点定位。一是在工业方面,加快主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搞好新型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现代产业。二是在农业方面,焦作可定位于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在种植业方面,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养殖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三是在服务业方面,焦作应重点定位于资源优势性行业和地域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教育和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采用差异化战略进行发展。

  3.梯度定位。焦作产业的空间梯度定位,主要是在现有特色的基础上,依据承载能力和总体的协调布局来分梯度地进行定位。

  发挥三角组合一体化优势的对策

  战略对策——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区域布局三位一体。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迎接世界性产业转移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一是结合城市的工业基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分工的转移,相应进行产业内部技术改造和提升,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产业领域,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投资力度。三是对某些资源配置不合理、低效率甚至没效率的产业,要积极整合,关停并转。第二,城市功能方面,要强调综合功能。按照美国地理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大城市应具有5个标准:(1)融资兴旺;(2)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3)主要的制造业中心;(4)主要交通枢纽;(5)人口规模。为此,须加紧研究实施“一个枢纽、三个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依托整个中原城市群的力量,加强区域分工和合作,积极推进一体化进程,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第三,城市空间布局方面,要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整合对策——以政府联合推进为依托形成区域协调机制。由于中原城市群分属于9市,“城市——区域”合作过程能否有效地进行统筹、协调与利益调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合作与发展的成效。为此,在中原城市群9市之间,应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第一,提高协调层次,加大协调力度。鉴于中原城市群地区在全省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可采用“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指导区”或其他类似名称,使这一地区在区域规划和行政管理上趋于协同。第二,加强地方协商,提高协调水平。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经济协调会制度。协调会的主要功能,是执行省市领导确定的方针和协议,确定推进合作与发展各领域的具体任务的实施方案,筹划、组织推进合作的具体工作,协商、协调城市之间的重要问题。二是专业合作工作小组。小组从属于协调会,职能是具体制定并实施各相关领域合作计划,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第三,用市场机制,完善中介体系。(1)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区域性联合商会和行业协会,联络地区内主要企业,沟通行业信息,筹划行业内或跨行业的企业合作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有关活动。(2)组织地区内大企业集团联合会,作为联合商会和行业协会的补充,促进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3)建设中原城市群地区合作信息网,推进网上项目洽谈和电子商务,促进地区内外要素流动与合理配置。

  一体化对策——以培育区域共同市场为核心促进区域资源合理流动。为优化经济要素的组合,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逐步消除区域内的非市场壁垒,建立流通与统一市场框架。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区域旅游市场。要逐步实现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这类市场的互相开放,尤其是在大城市之间,要减少地方保护色彩,逐步形成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还要建立统一的产权市场。这是产业整合的重要条件。

  产业整合对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形成垂直与水平分工的产业合作。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我国中部地区已经具备相当实力。从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国中部地区普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向中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而中原城市群地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地区内存在明显的发展梯度。焦作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向后期迈进的发展阶段。这表明中原城市群区域内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大体上是分层次的,处于层次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加强产业的垂直分工,而处于同一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则可以主要通过地区之间的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第二,根据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大力促进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以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和组合,形成一个产业科学发展的格局。⑦4

  (课题组组长:王亚明 成员:柴国庆 崔同 王承哲 王金春 董云峰)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