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走近秦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08:33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秦始皇兵马俑自1974年发掘以来,以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精湛艺术及空前宏伟的规模,完美再现了昔日帝国的辉煌,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987年,与秦始皇陵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但对于大多数长沙市民来说,远在古都西安的秦兵马俑终究还是有些距离和模糊。12月17日在省博物馆开展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这种遗憾,圆了不少人近距离感受兵马俑魅力的梦想。

  走近秦俑,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壮丽图景和统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威武场面,更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高超艺术。

  秦陵与秦俑

  秦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骊山北麓,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丛葬区两部分,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和宏伟的气势,居历代帝王陵之首,也创下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的先例。

  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组成。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几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方阵;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他们似乎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卫戍部队,忠实地站立在秦始皇陵一侧,在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下,守卫着秦始皇的千秋大梦……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铜等做的像人的物件。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压邪的神物。

  秦俑的制作复杂,为塑模结合,以塑为主:先用黄土和泥塑成俑的大形(粗胎),然后进行二次覆泥,加以修饰和细部刻画。陶俑的头、手、腿均用模子做成,各部分单独制好后再组装成完整的俑。阴干后,放进1000摄氏度的窑内焙烧。出窑后还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彩绘。

  秦俑的运输与保护

  此次来长参展的文物共有85件(组),包括兵马俑、百戏俑、重达212公斤的“秦陵第一鼎”、铜车马(复制品),以及10余种青铜兵器等,要装箱运输绝非易事。而最麻烦的莫过于那19件陶俑。一是因为它们都是陶制品,比较易碎,加上它们“高大威武”,最重的将军俑有260多公斤,轻的也有110多公斤,必须4个人一起搬,相当费劲。

  据介绍,每个秦俑都有个量身定做的文物专用箱,一般高2.2米、宽1.3米。秦兵马俑的装箱工作绝对不允许用机械,都得用人力。而有权真正接触文物的只有8人,他们统一穿蓝色工作服,戴白手套,都是经过特殊培训的,被戏称为兵马俑的“保姆”。这些文物足足装了3大卡车,在运输途中,每辆车的距离基本保持在200米以内,车速不超过每小时60公里,并有三位民警荷枪实弹,跟随车辆全程押运。

  秦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是一项极为艰辛和需要高科技的工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完整的俑人,都是由成百上千个碎片修复而成的。秦俑的彩绘十分丰富,色彩鲜艳,有朱红、粉红、土黄、宝石绿、赭等10多种。兵马俑彩绘保护一直是秦俑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心,现已在实验室阶段对秦俑彩绘进行了有效保护。二号俑坑现场整体彩绘秦俑保护选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保护材料PEG200浓度等保护剂作多次喷涂,使这几件彩绘秦俑得到了有效保护,至今仍色彩如初。这为今后彩绘秦俑的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俑的价值与欣赏

  对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中国的千秋霸业,李白曾这样动情地吟唱:“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漫步省博物馆展厅,直面2200多年前的“秦军”,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车马嘶鸣声和战鼓轰隆声从耳边掠过,征战拼杀的场景一幕幕在眼前闪现。看到秦俑雕塑和制作的精湛工艺,我们不能不叹服古代彩绘工艺、冶炼技术的神奇。

  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大、多、精、美、奇”征服了现代人。秦俑大,是指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在近2万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观地再现了秦国军队兵强马壮的宏伟场面,如此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秦俑多,是指数量多,三个坑出土近8千件陶俑、陶马,这在世界雕塑史上可谓独秀一枝。秦俑精,是指对每件陶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秦俑美,是指这些不同的陶俑中间有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个性特征十分突出。秦俑奇就奇在其兵器和铠甲,这些青铜兵器锋利如初,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据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在这些青铜兵器的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在器物的表面作这种防腐处理,是20世纪中叶才出现的一种先进工艺。2200多年前的秦人就掌握了类似的技术,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兵士所穿的铠甲制作工艺也十分复杂,有画样、切割、磨边抹棱、钻孔、抛光、连缀等6道工序,即使在现代条件下,这也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秦人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怎样完成钻孔、抛光等高难度工艺的呢?这至今还是一个谜。本报记者杨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