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哈市推行基础教育课改情况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09:12 哈尔滨日报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初 霞

  新闻背景

  新课改时间表

  新课改即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它大体分为: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2001年秋季,新课改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个学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全国38个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

  2002年秋季,作为黑龙江省新课改试点,我市南岗区小学一年级和阿城市小学、初中一年级率先开始实验新一轮课程改革。

  2003年秋季,我市7区和阿城、呼兰、尚志、五常4县(市)的小学、初中一年级启动新课改。

  2004年秋季,我市8区11县(市)起始年级全部进行新课改,20余万名中小学生成为大面积实行新课改的受教育者。

  2005年秋季,我市8区11县(市)实行义务教育的1—3年级、6—8年级学生将全部实行新课改。

  此后,哈市中小学各年级将陆续全面实行新课改。

  新课改引发争议

  今年9月,倍受各界瞩目的新课改在哈市进入大面积实施阶段,全市8区和11县(市)的20余万名中小学新生在这个新学期捧读内容全新的教材。此前,新课改在我市部分中小学已经过两年试点摸索。

  教育界有关人士介绍,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市教育史上变化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也是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新教材设计的初衷,是力求改变以往的繁、难、偏、旧,降低知识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将建立起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

  那么,经过一个学期的“运行”,新课改推进情况如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否得以实现?近日,记者深入到实行新课改学校的老师、学生及其家长中间调查采访发现,新课改进展并不顺利,甚至还引发了激烈的争议。面对新教材,“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种种不适应所引起的强烈反应,似乎与新课改的初衷相悖离。许多家长甚至认为,新课改使用新教材后并没有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最直接的表现却是学生成绩单上的分数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如何看待新课改推行初期引发的争议?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称,这是“课改之初所必经的磨合阶段所产生的‘阵痛’”。

  学生:新课改引发不同声音

  由于成绩的两极分化,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也相应出现两种声音。

  声音一:学习的天地更广阔了

  新课改给我们的校园带来了很大变化,它让我们的教室变“大”了,活动、学习的天地更广阔了;它让我们的课堂变“乱”了,大家的思维更活跃更自由了;它让我们的讲台变“矮”了,老师离我们更近了……一些学生对新课改表示欢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新课改很喜欢。113中学初一(11)班学生张容毓说,新课改让他们与生活贴近了,比如数学中有“购物策略”,能教会自己买东西;英语课所教的则特别有用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刚开始曾感觉背单词特别难,虽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背,也背不下来,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慢慢理解单词的意思,串起来背就好多了。

  声音二:新教材让我失去学习信心

  学生中对新课改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新教材让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根本跟不上。”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原来小学时感觉英语、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学生,都感觉现在的新教材“太难”,根本不会学,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此外,课内外探究性活动、合作性学习比以前大量增加,强调实践性、体验性,也让学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产生了不适应。

  学校反应:需要“恶补”缩短差距

  据调查,各学校普遍反映,与以往相比,实行新课改的年级英语不及格的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某名校月考居然有三分之二班级的近半数学生英语的及格率只有50%。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各学校纷纷“恶补”:利用早自习强化单词量、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放学后分层次补课等,全力提高英语成绩。

  社会上一些英语学校或补习班也抓住时机,打出“系统补习英语语法”、“结合新教材补习,迅速提高英语成绩”等招牌,使许多心急于提高成绩的实行新课改的学生趋之若鹜。

  教师:新课改带来了新“课题”

  矛盾并且困惑,这是今年参与中小学新课改老师们的普遍心态。面对崭新的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虽然此前已经过培训,但老师们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准备不足,并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新的“难题”———不会教书了。这在六年级(即原来的初一年级)的数学、英语老师中表现尤为突出。

  英语:根本找不到切入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英语科目的“问题”最多。

  113中学英语老师韩再秀认为,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不再简单地从字母学起,也不再分章节系统地讲授语法,而是开篇就是句子,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中的语句学习单词、语法,单词难度比以往明显加大,许多都是在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比如烧、烤等,整个教材对知识体系没有系统的讲述,总体来看比较“散”,跳跃性大,根本不能像旧教材那样“串”起来讲。刚开始讲课时,自己还习惯于像以前一样把一个问题讲全讲透,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

  韩老师用“非常痛苦”来形容刚接触新教材的那段日子,她说,开始根本找不到“切入点”,不知从何教起。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常常是好学生一听就懂,一般学生却没反应过来,稍差一点的学生根本就“跟不上”。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市教育研究院英语教研员王芳这样评价新英语教材:以交际为主,淡化语法,实用性更强,改变传统“哑巴英语”的学法,更多培养会话、交际能力。而造成学生成绩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六年级新教材与小学教材衔接不上。小学英语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听说能力,有的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根本未开英语课,因此导致了升入初中的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不同。

  数学:知识不系统难以把握

  与英语教材类似,六年级数学教材的难度、体例也较以前大为不同。新旧教材表现方式不一样,新教材是结合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具体情境建立数学模型,之后对此做出解释,涉及到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较多,其实并不比旧教材简单。

  对此,113中学数学老师陈冬梅、王哲认为,新教材中的知识不系统,教起来不好把握;许多原来较难的课外补充教材中的题,现在出现在新教材中,使新教材难度比旧教材大;新旧教材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旧教材立足于把一个个知识点讲透,强调数学理论的系统性,现在则是强调实用,强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转变也使老师和学生都有些不适应。另外,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属于滚动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能在一本教材中多次出现,也使教师不好把握。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一些教学一线老师表示,“开始拿到新教材感觉不会讲,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现在喜欢上它了。虽然还有很多问题要面对,但信心越来越足了。”

  就为什么我市新课改选用目前这套让许多教师感到困难的教材,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市政府督学刘洪涛介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从去年开始率先实行“五四学制”。由于国内大部分城市都还在实行“六三”学制,国家课改中心还没有适合“五四学制”的教材,因此,根据我省的特殊情况,国家课改中心专门指定北师大等组成一个课题组,编写了一套专门用于“五四学制”的教材作为过渡教材。根据教学进度,过一段时间初中教材与小学教材可以实现顺利对接。

  家长:新课改让他们担心

  作为与新课改关系密切、对新课改十分关心的家长们,在采访中都纷纷表示,新课改让他们“非常担心”。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家长,有22位家长对新课改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

  新教材实在太难了

  儿子在我市某重点初中六年级就读的家长王玲说,经过一个学期,孩子对英语教材还是明显不适应,“就是学不明白。”王玲说,孩子小学曾在补课班学过英语,没想到升了初中竟然跟不上。大学本科毕业的她想给孩子做辅导,但一看教材,自己也傻了,里面有许多单词她都不认识。

  在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新教材过难,特别是六年级的英语,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与小学知识衔接不上,一下子就“拔高”了许多,导致很多孩子学不明白。这让家长们很着急。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所在的是重点中学,不久前的月考,居然有相当一部分班级一半学生的英语成绩都不及格,虽说现在不是单凭成绩衡量孩子的学习好坏,但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让人忧心。

  有的家长说,孩子回家总说不想上学了,因为教材太难跟不上。有的还经常“哭鼻子”,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等。他们着急地问“这样下去,孩子怎么办啊?”

  新教材有“庸俗化”之嫌

  一位女儿上六年级的家长认为,数学毕竟是一种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重点还是应侧重于数学思维方式和理念的形成,为其他应用学科和现实生活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不能抛弃必要的知识体系。新课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是对的,但改革更应重视剔除原来“偏、难、怪”的知识点,加大知识与生活结合的力度。而新教材中“数学与饮食”、“数学与旅游”、“数学与交通”等知识点的安排,体系支离破碎,不仅不能穷尽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有将数学理论“庸俗化”之嫌。

  新课改在增加学生负担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轻学生负担。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稍差”的学生不及格现象屡见不鲜,“好学生”的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心急的家长只得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补习。很多家长说,新课改不仅没给学生减负,反而为学生增加了负担。

  教研部门:“穿新鞋走老路”影响了新课改

  市教育研究院九年基础教育义务教研部主任赵守文说,新课改使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变成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教学存在误区

  赵守文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实行新课改一个学期中,老师的教学出现了几个误区:

  ———忽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大量增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综合活动,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

  ———过分强调合作学习,对教学时机、内容选择的不切实际。比如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要什么问题都探究。即使是一看就可以有答案的问题,在探究中有的老师若不注意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在遵循新课改民主、开放的理念后,削弱对学生的规范、要求。比如,新课改要实行鼓励式教学,多表扬学生,一时间课堂上就表扬声一片。即使学生说错了、离谱了,老师都会说“你答得很好”。有的学生为回答问题甚至蹦到桌子上,老师也当没看见。新课改教学中,在开放、民主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到引导、纠正学生行为的作用,而不是听之任之。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两种常见情况,一种是对旧教材的教学理念全部抛弃,只注重新课程新理念;一种是“穿新鞋走老路”,旧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一时还是转变不过来。其实,应把新课改的新理念与旧教材一些精华性的教学理念相融合,使二者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据市教育研究院教师、继续教研部副主任高爱玲介绍,新课改全面推开过程中,我市将对教师深入开展培训工作。

  考试评价方式正在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我市对中小学考试评价方式也在逐步改革,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考查。目前市教研部门已制定出对学生的初步考试评价形式:基础性评价。以考查知识技能为主,主要通过试卷的形式表现;交流性评价。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给出学生一定题目后,考查学生交流、探讨及考虑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性评价。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出小论文、小调查报告等,三个评价方式进行综合后为考生的综合成绩。

  虽然考试评价方式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但据了解,目前实行新课改年级的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大部分是各学校自己组织,考查方式仍主要以试卷为主,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按原来中考的模式和题型出题,难易程度、侧重知识点都有所差异。赵守文认为,考试指挥棒的指向是新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各学校如果继续延续旧教材考试的“老路子”,将直接影响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专家:新课改不会影响中考成绩

  新课改引发教育理念的碰撞

  课改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出路,是必须要进行的。哈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市政府督学刘洪涛说,在课改过程中出现新旧交替的矛盾是正常的。

  刘洪涛认为,作为此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变革,是教育理念的碰撞。老师教学的方式要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要变。如今许多家长对新课改不太理解、“不托底”,认为与以前相比是降低质量,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完全可以放心”,新课改后学生的整体素质只能越来越高。

  不适应情况明年会好转

  市教育研究院义务教研部主任赵守文认为,如今出现的问题不是选用教材的问题,使用任何一种新教材都会遇到种种不适应。

  针对小学教学与中学课改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目前教研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深入到一些学校做调研,从实际出发调整学内容,降低教学坡度:将英语教材16个单元的内容删掉一半;同时删掉课本中部分非课标单词;加强小学英语教学,增加对写记单词的要求和课时。估计各界反映对英语课新课改后不适应的情况明年会好转得多。

  新课改不会影响中考成绩

  “请广大家长放心,新课改不会影响未来学生的中考成绩”,赵守文透露,对参与新课改年级的学生,中考也将有新的考法,将结合新课改的考试评价标准,强调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考查学生的经历、感悟等。届时,中考试题将转变类型,设置基础性试题、情境性试题、探究性试题、选择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等,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选择性试题为例,一道题将出现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让每个考生都有题可答、有题会答。考生可根据实际能力任选一种作答,按所选择的难易程度给分。

  新课改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负

  有关人士介绍,这次课程改革是在吸取了我国过去历次课改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借鉴了当前国际课改的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由于这次改革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对旧体系进行修修补补,而是做出结构性调整,是一次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有关教育人士预言,虽然新的课改目前刚刚开始,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但按照“新课程改革纲要”所确定的改革方向来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将可以得到

  根本性的扭转。

  新闻链接

  课改是个漫长过程

  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家课改中心有关人士说,新课改从简单的门类、内容、课时的变化进行改革,只需要1年的时间;而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可能需要5年的时间;如果课程改革定位在文化层面,传播一种先进文化,则至少需要10年、30年、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