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犹太人故居整修留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13:54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李胜南摄影报道

  舟山路霍山路一带有很多古旧的青砖尖顶洋房。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曾暂居于此。这一带被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最近,三幢洋房包起了绿色防尘罩,工人们忙着传递水泥砂浆,对其外墙进行整修。这是提篮桥街道配合百路工程进行的整修,尽管街道面貌为之一新,可相关部门对这种做法并不赞成。

  街道也想修旧如旧

  “我们选择这条街道进行整修,因为这里的犹太居住区很有特色,是我们虹口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正好配合百路工程,把这段街道的原貌整出来,这样,既改善了街区环境,也保护了历史建筑。原来这里的违章搭建很多,老洋房被围得密不透风,只剩个房顶。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拆违,这三幢建筑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整修工作的负责人———提篮桥街道城管科的李科长如释重负地告诉记者。

  “这里是历史风貌区内的老建筑,虽然只是进行外立面的整修,但我们还是相当慎重。”为此,提篮桥街道多方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力图找到关于建筑原貌的记载,可惜无果而终。无奈,他们只能综合各家意见,并征询了一些老住户的印象,最终决定了外立面施工方案。为了做出古旧的效果,修缮所用的红砖是经粉碎加入胶水调和而成。墙砖修好后,他们还要求工人勾出白色的砖缝。

  “连原来的确切样子都不知道,怎么去修旧如旧呢?我们只能在色彩和用料方面,都力求与原貌相似。”从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来讲,李科长也觉得这次修缮并不完美。

  整修历史建筑有讲究

  觉得遗憾的不止是李科长,房地、文物部门有关人士对这次整修也不满意。“对于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不是重修,而是保留建筑本来的面目和沧桑感。改善社区环境的百路工程是非常好的举措,但工程中涉及保护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处理方法应有所不同。因为建筑物的选材和颜色不止是关系到审美,还与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保护建筑和风貌区的一砖一瓦,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文物部门有关人士表示,这次整修工作事前并没有征询他们的意见。“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一般有三个步骤:清除表面污垢,拆除违章建筑和后来的添加物,以及修复破损的部分,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还建筑于本来面目。修复工作要求相当严格,首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确定建筑原来的风貌和细部;施工队伍必须有文物保护资质;如果进行局部的修补,也应该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加以修复。这次整修,没有达到上述的基本要求。”

  房地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对整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用一般的含胶质的材料来修缮保护建筑的外墙并不妥当。这种材质易风化,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外墙皮大面积剥落。勾砖缝就更不对了,白缝本来是青砖间的石灰留下的痕迹,并不是刻意勾勒出来的。用涂料勾缝也会对原来的墙面造成腐蚀。在保护老建筑过程中,常遇到外行人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对于这种不可再生的古建筑,仅凭热情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护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