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故乡情故人情情暖巨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08:18 辽沈晚报

  喜顺来了!喜顺的教练们来了!喜顺的乡亲来了!关心、牵挂喜顺的沈阳市民们也来了!屋外北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一个情字让他们彼此思念了30年,一个情字更促成了这次30年后的再聚首。

  昨日,身高2.38米的“世界第一巨人”鲍喜顺30年后回到第二故乡沈阳“省亲”之行终于在本报和赤峰市《红山晚报》的努力下顺利成行,叙昔日情、访当年“家”、试穿新衣
、欢歌同唱……在无数人注意、惊讶、关怀、热情的目光下,喜顺沈阳之行的第一天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脉脉温情。

  这份师徒情

  三十年,白头未相忘

  今执手,笑语话当年

  老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喜顺来说,30年前在沈阳生活训练的那3年是他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对于喜顺的教练们来说,跟徒弟中断联系的30年里充满着不断的牵挂和思念。昨日,这种思念穿越了30年的时空距离,完成了魂牵梦萦的相聚。

  见面活动原本定在昨日上午9时进行,可是8时刚到,家住沈阳市皇姑区70岁的邹世德教练就早早来到了报社。“我等不及了,想早点见见他!30年了啊!”

  其实,同样等不及的还有喜顺。12月25日凌晨5时,赤峰,喜顺在无数普通乘客诧异的目光中踏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尽管这趟旅程长达12小时,但喜顺却丝毫没有困意。一路上,当其他乘客都已经耐不住疲惫昏昏而睡的时候,喜顺则一杯杯喝着茶水、一根根抽烟为自己提神。他的眼睛始终望着窗外,眼睛里飞速掠过的风景,翻印出来的是思念和期盼。

  同样心急的还有另一位教练冷万举。已经移居大连20多年的冷教练此番为了和昔日的徒弟相见,特地在前一天坐车从大连赶到了沈阳。

  30年的思念,千万里的距离,最终汇聚到了一起。

  “大喜顺!”

  “教练!”

  几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喜顺啊!这些年你好啊?”两位身高都超过1.9米的大个子教练关切地问。

  “还中啊,还中!”比两位教练还高出两头多的喜顺乐呵呵地答。

  “喜顺见老了啊!”冷教练感慨。

  “咋不老?我们都老了!头发都白了!”邹教练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喜顺的脸。

  “老了老了,五十四了。”喜顺憨憨地笑笑。

  时光仿佛倒流,30年前,那个体育馆里拖着杠铃训练力量的高个子年轻人,那两位站在场边指导的篮球教练开始出现在眼前。叙旧,是对过去美丽日子的回忆。不论是邹教练为了给喜顺办调转关系时首次骑驴进沙漠的经历,还是冷教练所创的“独门训练法”,或者是邹教练给喜顺从家乡捎回的奶豆腐,都激起了喜顺和到场所有人的会心大笑。喜顺不善言辞,多数时候,是他的教练们说,而喜顺在一旁嘴角上扬、微微笑着倾听,不时地点着头。30年,白了少年头,不变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

  “那时候是我过得最高兴的日子哩。”喜顺一笑,是一生为徒的感激。

  “30年了,我们一直惦记着他呢!”两位教练异口同声说,是一日为师的情谊。

  (上接11版)

  这份“乡亲”情

  爱心热,何惧北风冷

  送寒衣,亲情密密缝

  如果说两位教练与喜顺之间的情谊,源于30年前的训练生涯,那么众多热心沈城市民对于喜顺的关怀,就是一份纯粹的第二故乡“乡亲”的好客之情了,喜顺身上的两套新衣就是最好的证明。

  喜顺来沈之前,为了不让这位平时买不到合身衣服的客人被沈阳的严寒所伤,我们曾想为喜顺定做一套御寒的衣服。我们事先料到一定会有人帮这个忙,但我们没有想到反响竟是如此热烈。昨天上午,沈阳君仕制衣有限公司、天津依仕制衣沈阳办事处、新民三羊皮鞋厂的代表们“大包小裹”地赶到了报社活动现场。

  “衣服做好啦!快让喜顺试试合适不!”“昨天晚上这套棉衣才从天津运来,穿上保证不能让喜顺冻着!”“这鞋我们三个人做了一个多星期,总算赶出来了!”看到个子高得几乎能碰到房顶的喜顺,这几位热心的代表还是惊呆了……

  沈阳君仕制衣有限公司为喜顺做的是一套仿毛马裤呢面料的中山装。公司的王经理不仅亲自送来了这套包装得漂漂亮亮的深灰色套装,还带来了公司里的工程师,“没有亲自量尺寸,怕做得不合适,让工程师来看看,不行就赶紧回去改!”脱下那身穿了很久的外套,喜顺乐呵呵地当场试起了这件新衣服——袖子合适、领子合适、肩也合适……哪儿都合适!“没想到估摸着做还挺合适的。”顾不上个子不够高,王经理踮着脚亲自上阵帮喜顺扣扣子。“我和喜顺同岁,54,我也在内蒙古插过队,喜顺来沈阳了,我作为一个沈阳人,没什么能做的,但决不能让喜顺冻着,这身衣服就是我们公司带给喜顺的一件见面礼。”喜顺则高兴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一边不停地抚摸着这身新衣服,一边连声说谢谢、谢谢。

  要知道,给一个身高有2.38米的巨人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太沉,天津依仕制衣沈阳办事处的张女士仅拎着那套专门给喜顺定做的棉衣棉裤就累得够呛。“前一天晚上把尺寸发给天津,当晚就下料做,再托人让衣服‘坐’11次特快到沈阳……这套衣服今天能到这里费尽了周折。给他做一套衣服的料子,够给别人做两套的了!”张女士笑着说。的确如此,我们打开专门给喜顺定做的棉裤,好大一条!一条裤子拎起来和身材娇小的女记者几乎一般高了!“喜顺以后再做衣服,还可以找我们!我们欢迎喜顺到我们天津的工厂去,我们还想再多给他做几套呢!”

  穿上温暖的棉衣,喜顺又乐了!“这个暖和!有这个我就不怕冷了!”喜顺身上的这两套新衣,虽然均由机器缝制,然而这一针一线里却密密缝进了沈阳人对喜顺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爱护。

  唯一遗憾的是,由于事先丈量尺寸的不足,新民三羊皮鞋厂为喜顺赶制的那双皮鞋不太合适。看到喜顺穿不进这双鞋,来送鞋的韩先生急了,顾不上早晨刚坐火车到沈阳的劳顿,匆匆重新量了喜顺的脚,他又带着鞋走了。“我这就回去改!一定在喜顺离开沈阳前把它改好!让喜顺穿双新鞋走。”

  这份家乡情

  惊又喜,沈阳见亲人

  舞伴歌,长调诉衷肠

  通过本报知道喜顺要来的消息后,一直在沈阳工作的喜顺的姐夫带着喜顺的两位老乡赶来了,在寒风中整整等待了1个小时,当喜顺在沈阳北站出站口见到姐夫时,一直严肃的表情终于露出了笑容。没有拥抱,没有问候,只有淡淡的一句蒙古语“来了”,然后还是山一样的沉默。

  从车站到宾馆,几个人也只是用蒙古语偶尔交谈几句,喜顺的姐夫偶尔拍拍他的肩膀。喜顺当年的冷教练说,喜顺就是这种内敛的性格。当年就是喜顺的姐夫带着他走出了草原到沈阳看病,这才有了喜顺与沈阳的缘分,也才有了这次30年后的见面。

  见面会的时候,喜顺的姐夫包锁柱带着两个老乡也来了,他们还带来了两把草原的马头琴。快要结束的时候,包锁柱站了起来,说要演奏一下草原的民歌,一是欢迎喜顺重回沈阳,二是感谢媒体为喜顺和战友重聚创造了机会。说话间,喜顺的两位小老乡已经换好了民族服装。他们健美的舞姿和嘹亮的歌喉,燃烧了在座所有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更感动了喜顺,他的两只大手在拍动,他在笑。然后,喜顺也咳嗽了一声,情不自禁地一展歌喉,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英雄之歌“嘎达梅林”。他的家乡人也跟着唱了起来,“远方飞来的大鸿雁……”远方来的巨人让自己也让所有在座的人陶醉于这雄浑壮美的歌声中。掌声中,喜顺有些不好意思,看着他的姐夫笑了。在他的第二故乡重遇家乡的人,对于喜顺来说,这种喜悦是双倍的。

  这份故地情

  曾几时,球场忆青春

  今重游,只恐在梦中

  喜顺此行最大的心愿,除了想见见曾经带给他快乐生活的体工队的教练们,另一个愿望就是能故地重游,重新到他训练、生活过的老体工队去看看。正是因为这个愿望的迫切,所以昨日下午,当喜顺很费劲地把自己“塞”进面包车时,还是难掩内心的期待。天冷,车子侧面玻璃上满是厚厚的一层霜,喜顺把头使劲地伸向前,通过前车窗看路边的风景。“沈阳变化太大了,这些地方我都不认识了。”30年前喜顺印象中的平房、窄马路都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高高耸立的新楼房和跑满汽车的宽马路,漂亮的市容让喜顺眼界大开。“不知道到我训练那个地方我还能认识不呢?”喜顺在车里喃喃自语。

  车很快开到老体工队(现八一剧场院内),车门一开,喜顺迫不及待地下车,动作快得让我们直担心他会摔倒。“变了变了,这里也变了!”在现任体育馆馆长的指引下看到外表装饰一新的体育馆时,喜顺的表情有些复杂,既是重返故地的兴奋,又有一丝故地难寻的失望。

  不过,当喜顺踏进体育馆的大门后,那丝失望不见了。“嘿!这里一样!这里没变!”体育馆里老式的雕花棚顶、吊灯、弯曲的楼梯扶手让喜顺瞬间找到了原有的记忆。他不禁加快了脚步,抬腿迈向体育馆内。“这里面可又变了,变大了,变好了!”来不及理会体育馆里正在锻炼的人们瞬间惊诧的目光,喜顺自顾自地围着体育场走了起来。“冷教练当时就让我腰里拴着杠铃片这么围着圈走”,喜顺一边走,一边说“可是这地板变了,座位也比原来多了……”像30年前一样,这一圈很快走完,走完,喜顺还是恋恋不舍,回头问他的两名教练:“原来更衣室在这边,厕所在对面,是吧?”“对啊!对啊!”邹教练和冷教练同时说着。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这里的变化、回忆着当年的情景,他们完全地投入,仿佛周围所有人都不存在了,那是属于他们的30年前。

  如果说寻找当年体育馆的过程还算顺利,那么随后喜顺寻找自己宿舍的过程可就略费周折了。出了体育馆的大门,喜顺马上按照自己的记忆一马当先地走开了。边走边用手指着——“这个漂亮的楼,原来没有;这个马路,原来就是小胡同!都变了啊!”就是在这种变化中,喜顺和两名已经离开这里多年的教练都迷路了,他们先是把路边的一家酒店当成了原来的宿舍,走上去后,正当喜顺为自己当年的房间成了酒店包房唏嘘不已时,邹教练赫然发现真正的当年宿舍原来是位于酒店后面的楼房!最后,喜顺终于走进了自己当年的房间。“当年别的队员都四个人住一个屋,队里为了照顾我,让我自己住一个屋。我睡这边,现给我打的床。”

  这间小屋一如30年前般,虽然已经破旧,但依然温暖、温馨。尽管屋子里的主人已经换了,但当年的味道似乎还弥漫在那里,这种气氛中,喜顺一时间怔住了,他轻轻叹了口气,“我以前做梦都没想到,我还能回来。”

  本报记者王晓倩 李振村 张健 刘红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