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薪酬联盟”是不是空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4:2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原始新闻

  部分大学生成立“薪酬联盟”

  大学应届毕业生应该拿多少薪酬?日前,广西空谷网站校园讨论区网名为“bboo888”的大学生发帖子呼吁,要成立“低于1500元月薪就坚决不签就业协议”的“薪酬联盟”。仅一天时间就有近40个跟帖。短时间内,“薪酬联盟”成为应届高校毕业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据南国早报)

  调查关键词·“薪酬联盟”

  主持人:灵通妹

  大学生谈就业薪酬:刚毕业还不具备讨价还价的资格

  12月24日,灵通妹从日前在成都各高校举办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上获悉,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问题再度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不少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学生开始与招聘单位面对面“讨价”。西南交大的应届毕业生黄杰就决定为自己“喊价”。他告诉灵通妹,在招聘现场,他选择工作单位的条件除了专业对口外,还会大胆地向招聘单位提出“底薪不低于2000元,全薪不得在3300元以下”。但回应者寥寥无几,几场应聘下来,黄杰说,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讨价还价的资格,社会也没有专门制订一个大学毕业生该拿多少薪酬的标准,“薪酬联盟”就成了大学毕业生自己拟定的“工资标准”。

  到底在什么样的时机,以怎样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提出薪酬问题才不至于导致求职失败?有过多次求职经验、现在成都一大型金融机构就职的四川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曹蒙认为,求职者在合适的时机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及薪酬问题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方式,主要从大方向了解用人单位的薪酬政策以及个人所应聘职位的发展空间。

  成都市人才交流中心:大学生“薪资联盟”实不可取

  12月27日,灵通妹从成都市人才交流中心获悉,根据成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该中心对2005届的1149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关于“大学毕业生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待遇”的就业调查。结果显示,1000元以下的243票,占21.15%;1000元—1500元的606票,占52.74%;1500元—2000元的168票,占14.62%;2000元—3000元的67票,占5.83%;3000元以上的65票,占5.66%。

  成都市人才交流中心的薜部长接受灵通妹采访时谈到,大学毕业生以成立“薪酬联盟”来抵制用人单位薪酬偏低的心态,实不可取。他说,每个单位的薪酬标准都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结构,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打乱已有的薪酬体系,单位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已经将企业发展态势、财务收支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他认为,从“薪酬联盟”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求职已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应理性看待求职问题,在适应现状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少用人单位也表示,实际上,他们非常欢迎优秀人才,并非不愿花钱,关键是求职者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

  经济研究员郭正模:“薪资联盟”背离市场供求规律

  12月27日,灵通妹就“大学生薪酬话题”采访了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员郭正模。他认为,市场遵循一定供求原则,用人单位根据不同供求状况调整薪酬标准,必然导致各用人单位提供给大学生们的薪酬各异。大学毕业生可根据自身价值、条件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选择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并不了解求职者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大小,只能给予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相当值,不可能很明确。因此,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标准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数目,它会在一个相对稳定数的基础上上下浮动。

  他认为,“薪酬联盟”是由少数大学生结成的价格同盟,背离了最基本的市场交换规律,背离市场供求规律,在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下,“薪酬联盟”并不科学,这点应值得大学毕业生注意。

  今日交锋

  主持人:史平

  “薪酬联盟”是不是空想?

  观点一:“薪酬联盟”是白费力气!

  “薪酬联盟”实际上就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一场博弈,是进行价格谈判的一个手段。在目前就业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求职者本身处于不利地位。“薪酬联盟”毕竟只是小范围的,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从联盟之外的竞争者中物色到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薪酬联盟对用人单位起到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既然如此,大学生又何必劳神费力做无用功呢?还是多花些时间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有意义。(田文华)

  观点二:为自己定价是一种勇气!

  在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确实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断抬高招聘“门槛”,压低薪酬标准,使许多大学毕业生既心痛又无奈。一些大学生号召成立“薪酬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薪酬联盟”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已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勇于宣扬自身价值,敢于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刘令培)

  几个时代的大学毕业生“第一笔工资”

  上世纪50年代:56元。当时各机关食堂的素菜是几分钱一份,荤菜最贵不过2角钱一份,油条、馒头、肉包子之类几分钱。往往1角钱就能吃好一顿早餐。电影票2角钱一张。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分配到各企事业单位的10来万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动。那时候,中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月工资也仅在30元至60元之间,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属于真正的高收入阶层。

  上世纪80年代:58元至84元。当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价格约50多元。

  上世纪90年代:376元至4000元。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出现巨大差异。

  2000年世纪之交: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开始逐渐被市场左右,低的不足500元,高的接近4000元,差距数千元。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真正进入了由市场说了算的时代。(据21世纪人才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