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阆中傩戏要申报无形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05:21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奇特的服饰,狰狞的面具,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双手握着两把香蜡,似乎是原始人在狂欢……这就是流传于川北阆(中)苍(溪)南(部)三县市民间的一种古老剧种———傩戏表演。记者近日获悉,阆中市文化馆馆长侯晓明告诉记者,阆中将要为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申报世界无形遗产。目前,阆中文化馆正着手准备申报工作。2005年元旦,“傩戏”将在古城阆中再现大家面前。夜访傩戏“活化石”

  12月21日深夜,记者驱车翻山越岭100多公里后又步行5公里泥泞山道,来到了川北傩戏第七代传人、被誉为傩戏“活化石”的86岁高龄的南部县民间艺人杜南楼的家。

  一阵寒暄后,环视老人那简陋的居室,四周墙上贴满了狰狞的“傩”面具。老艺人讲述了他一辈子演“鬼”戏的故事。

  父传子接过傩戏接力棒

  1918年,杜南楼出生在南部偏远的大山中。18岁时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傩戏的接力棒,成了傩戏第七代传人。上世纪三十年代,阆中、苍溪一带留下了杜南楼父子的身影,在这一带只要提到唱傩戏,人们都知道是他们爷儿俩。杜南楼从父亲那里掌握了傩戏的全套活儿,并将傩戏面具进一步地完善,从鬼神人物造型到面具的材料选择,从牛皮硝制到彩绘着色以及长期保管,他经过长期试验,总结了一套方法,使面具可以保存500多年不褪色。五十年代,杜南楼的演出技术更加精湛,请他演出的人络绎不绝,这是他演艺生涯鼎盛时期。

  亲手编 一生写下40多本

  杜南楼说,演傩戏最起码要3个人,最多480人一起共演。杜南楼一生写了40多本傩戏,最著名的有,“包公倒在卧牛镇”、“三件血衣”、“狱中情”、“神仙死了”、“桂花桥”等。这几十本傩戏他已无偿送给了文化部门,现在在川北一带所演出的傩戏大都是杜南楼老人亲自编排、亲手相传的弟子们演出的。

  最惋惜亲手点燃祖传道具

  杜南楼最惋惜的是,他没有将祖传的“家当”保存下来。“文革”中,傩戏被视为牛鬼蛇神,有人说他大搞封建迷信,有人说他成天装神弄鬼,杜南楼终于挺不住了,他跑到公社去“自首”,又带领公社的人来到家里,再亲自从家里抱出有半人高的8口大木箱,将480套傩戏道具全部倒在园坝边,双手发抖地划上一根火柴,亲手将祖上七代传下来的傩戏道具点燃……

  常忧心 子女不愿继承衣钵

  改革开放后,为了让傩戏传承下去,杜南楼靠回忆,记录、整理出那些近乎失传的傩戏剧本,重新雕刻傩戏面具,重新披挂上阵。乡亲们奔走相告:“傩戏回来了,快去看南楼演出的傩戏哇!”

  斗转星移,杜南楼现在时常忧心忡忡,这傩戏应该有传人才行哇,但他的几个子女说什么也都不愿意继承他的衣钵。

  一日本友人曾3次慕名寻到了杜南楼家,要借鉴傩戏剧本和傩戏面具,但杜南楼认为,傩戏是本土文化,只有在本土才有生存的基础和价值。他四十载痴迷傩戏 记者在阆中市文化馆见到了潜心40余载研究傩戏的戏曲干部李朝玺。

  上世纪60年代初,李朝玺上山下乡去了阆中最偏远的河楼乡。几年中,李朝玺接触了阆中农村盛行的竹马、龙灯、灯戏、傩戏等,并被其魅力深深迷住。1976年,李朝玺被调进阆中市文化馆工作,他成天跑农村,与民间艺人打成一片,搜集整理了川北灯戏、傩戏曲牌。当听说阆中双龙一名盲人、70多岁的白玉泉精通傩戏,李朝玺赓即前去拜师学艺,从竹琴小调到傩戏“跳神”,将白老师的“技术”全部装入脑海。

  李朝玺告知,他最大一次收获是在丰占乡与民间艺人陈群相处的365个日日夜夜,他硬是“呆”在陈家将陈老先生的傩戏全部收集完为止。

  侯晓明介绍,阆中傩戏是川北人民的共同财富,阆中人能将其继承下来,对阆中的旅游开发和阆中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阆中傩戏的文化价值决不亚于阆中的巴渝舞和川北皮影。目前,阆中傩戏已成为阆中旅游大餐中的一道保留节目,引起了学术界和文化界广泛关注。

  池州傩戏申报无形遗产

  孕育于安徽秋浦河流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安徽贵池傩戏,今年10月声称要申报世界无形遗产。贵池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各宗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文革”期间,贵池傩戏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恢复表演,引起学术界和文化界广泛关注。(据有关媒体)

  贵州屯堡傩戏

  又叫地戏,是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具有演武、祭祀、驱邪等文化内涵。屯堡人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表演《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明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据有关资料)

  傩(拼音nuó),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和种类变得盛大。 (据有关资料)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