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吉县苹果为何走俏国内外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04:42 山西日报

  新年刚过,记者在吕梁山南部的吉县欣喜地看到,去年该县的优质苹果获得了大丰收,出现了规模产量双增、市场销售火爆、果农效益倍涨的喜人局面。据了解,该县苹果总产量6万余吨,总产值8500余万元,优质果率达60%以上。仅苹果产业一项,为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创社会效益5000余万元,占到了全县农民纯收入的“半壁江山”。果品远销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等十多个省市的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为一向贫困的吉县农村带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这几年,在我省
南部苹果产业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吉县何以能把此项产业做得如此强大?记者冒着严寒走访果农,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全力做好苹果产业化

  为了使吉县的优质苹果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果业生产作为调结构的“重头戏”来抓,提出了“扩规模,强管理,提品质,创名牌,精包装,抓贮藏,深加工”的产业化发展方针。在推进产业化发展上狠抓了三大重点:一是在规模化发展上求突破。从2000年起,该县每年以2-3万亩的速度扩大栽植规模。同时,坚持强行改造劣质园,大力发展优种园,重点建设示范园的思路。目前,该县的果树已发展到20万亩,果园发展到6100余座,其中,建成5万亩精品示范园,10万亩无公害苹果示范园,从而使该县的优质苹果生产具备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产业优势。二是在科技管理上下功夫。县上成立了果业服务中心,在八个重点乡镇设立了果树站,在35个果树生产大村组建了果农协会。完善了以县中心为辐射源、乡镇站为辐射链、村组为辐射点的推广网络。同时,开展“百村千园万人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聘请引进中国果树研究所、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对果农进行系统培训,共培训果农几十万人次,先后推广了十多项先进实用技术。截至目前,全县推广果实套袋2亿个,产优质果3000万公斤,促进果农增收2000余万元。三是在市场流通上谋出路。积极鼓励县、乡、村组建果业协会,引导农民顺利把果品打入市场。桥南果业协会,为果农采购果袋,介绍劳务,实施培训,每年为农民节省100余万元。据调查,全县果业协会每年为农民开展各项服务上万次,极大地促进了果农的生产联合,推动了产业的逐步壮大。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苹果经纪人已发展到1000余人。祖师庙村专业户刘小明,从组织货源、承揽货运、包装仓储等进行全方位服务,其苹果信息部年销售苹果200余车,销售总额400余万元。

  实施苹果营销战略

  吉县县委、县政府面向市场需求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大绿色无公害品牌申报认证工作,使当地苹果顺利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采取建市场、治环境、创名牌、发展出口创汇等措施,推出苹果营销三大战略:兴建果品交易市场,发挥集聚效应。近年来,该县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在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县城西街和东街,兴建了服务配套、功能齐全的桥南果品交易市场和果业中心交易市场,把果农和果商有机地联结在一起。2004年,桥南交易市场交易量为4000万公斤,交易额7000余万元,占全县苹果交易量一半以上。建立“绿色通道”,吸引外地客商。为了畅通苹果外销渠道,县委、县政府全力组织苹果营销大活动,要求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工商、检疫等部门,给果商提供全天候、便捷式服务,对外地果商的货运车辆一律撤卡放行。县上成立果品交易仲裁机构,及时受理、援助果农、果商及经纪人的投诉,为果商、果农创造一个宽松祥和、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由于营销环境优越,2004年,该县老果商十分稳定,新果商大量增加,客商由原来的广东、河南、内蒙古为主,新扩展到上海、湖南、湖北、江西、甘肃及东北三省等十多个省市的大中城市,呈现出“万名客商四面来,百万苹果走八方”的畅销景象。实施名牌战略,打响知名品牌。为了使当地的苹果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吉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吉县苹果曾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苹果类唯一金奖、第三届中国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北京国际果品鉴评会头名金奖的良好声誉,大力开展苹果宣传促销活动,该县借助媒体,大到中央电视台,小到《临汾日报》,对吉县金奖苹果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同时,在太原、北京、深圳、南宁等地设立了六个直销窗口,年销售苹果3000余吨,使吉县苹果在销地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该县桥南村果农,在支部书记杨鸿森的带领下,建立了吉县首家苹果网站,在互联网上宣传促销吉县苹果,网站每天吸引上千名果农前来点击,了解市场行情,掌握营销渠道。拓展外销渠道,发展出口创汇。该县先后同欧洲荷兰尤克森公司、法国苹果产加出联合集团、英国麦克集团签订了苹果出口意向书,批量出口吉县优质苹果。2004年,该县的苹果出口势头良好,辽宁果商岳金有,是吉县的老果商,他从2002年的200吨,增加到2004年的800吨,通过满洲里和黑河两个边贸市场销往俄罗斯;山东龙口市兴源果蔬有限公司,两个月收购吉县苹果1200余吨,直销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广州荆门市场一位客商,一下就签订了500万公斤的外销订单。

  培植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记者调查中发现,吉县的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无论走到哪里,一谈起苹果,干部、农民都会兴致勃勃。目前,该县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三个新气象:第一,带动了一批重点村、典型户走上了致富路。窑曲乡尚古塔村、吉昌镇谢悉村、中垛乡三堠村等果树典型村,靠苹果产业率先实现了小康村。中垛乡南坪村,全村发展果树850亩,2004年,全村总产苹果90万公斤,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583元,家家户户发果财,80%农户告别土窑洞,住进了新瓦房。据了解,这样的村在全县已占到1/3以上。2004年,全县果农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车城乡朱垣头村邓俊发,种植20亩果园,实行套袋技术,2004年产精品果4万公斤,收入12.6万元,每公斤均在3元以上。全县果农2004年果品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者占30%,在5000元以上者占45%。果农户靠苹果收入购买了农用车、摩托车、家用电器,并有不少农户在城里盖了新房。第二,转化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据调查,该县参与苹果生产摘袋、搬运、装卸的农村剩余劳力高达1万余人。特别是在热销期间,出现了劳力不足的问题,劳务工资由前几年的10元/天,上涨到25元/天-30元/天,出现了当地农民工外出打工“回流”现象。同时,果商还从河津、陕西引进劳力500余人,缓解了当地劳力不足的压力。第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赢发展。果树产业的兴起,带动了该县运输、旅馆、饮食、包装、信息、劳务业的联动发展。苹果销售季节,旅游业与饮食业的营业额直线上升,县城餐饮店、旅馆由原来的50家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家;全县的个体运输户由原来的几十户发展到500余户。纸箱厂与网套厂,在苹果热销季节,尽管每天加班加点抓生产,仍满足不了客户的急需。吉县的苹果产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产地市场辐射面狭窄,贮藏加工转化的资金能力不足,直接出口创汇缺乏力度等等。作为一个贫困县来讲,以一县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举步维艰,需要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本报记者杨木林本报通讯员陈志荣胡文波(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郭丽湘)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