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经济增长焉能“近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01:2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栾小龙

  投资、出口、消费,堪称目前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这当中,投资最受各地,尤其是中西部省份政府的重视。

  道理很简单,比起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一个省的出口额,甚至不及一个
苏州市,而相对较低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增长空间,那么,增加投资便成为内地很多地方政府的首选。

  但是,这种某种程度上是政府“主导”的投资热中,潜藏着一个可怕的问题:GDP短视。

  有人说,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话意褒贬暂且不提,但这话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既有企业建工厂,地产商搞开发,铺建高速路等,更有地方政府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突出的便是新城区建设。事实上,只要到各地走走,你便会发现几乎各地都在拉大城市框架。

  新区当然如张白纸,可描绘最美的蓝图,但它的投入也是相当惊人的。据了解,豫西某市因为建新区需要数百亿的投资,致使当地财政已经透支到2008年了。

  本来,架桥、铺路、建高楼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铁、水泥、劳务等,素有GDP“机器”的说法。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摆在那儿,且一年一个样,三五年便可大功告成,要数字有数字,要形象有形象。

  如此经济增长,是典型的“近视”——眼下那么多失业人群,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需要政府提供好的公共产品,这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而财力来自何方?主要还是靠企业等缴纳的税收。

  说白了,归根结底是你这个地方要有很多的企业,而且要有不少效益不错的支柱企业撑着。一个地方经济发达不发达,看的就是当地企业的实力强弱。同样道理,一个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效率的高低,最根本、最有后劲的还是要看企业,所以才有“国力较量在企业”的说法。

  而企业兴旺,就必须有好的项目。项目好,才能做成支柱产业,进而带动一方经济,各地政府文件里常提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等,其实就是通过项目来完成的。

  当然,日益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淡出企业投资,是顺应潮流,但是,毕竟内地与沿海环境不同,政府完全可以采取补贴、设立产业基金性质的公司等手段,用有限的资金引导各类企业上马当地有优势的项目。这样的潜力项目上得越多,地方未来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就越多,随后带来的税收和就业也就越多。

  当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支持企业上项目,可能存在相当的风险,且一项产业的培育也非朝夕之功,但这样的经济增长,或许是最根本、最长远,未来基础也最牢靠的一项选择,企业强大了,自然能带动城区的扩张。

  “近视”终将付出“近视”的代价,缺乏“骨架”的经济增长,恰如“饮鸩止渴”,损害的终将是未来的增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