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政府竞争力: 打造中原崛起的“龙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01:2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本报记者 王春利\文 李文波\图

  王作成简介:

  王作成,1965年生。1988年和1991年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政府竞
争力。

  现任河南省统计局总统计师,高级统计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硕士生导师,周口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顾问,河南省统计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情研究会理事等。

  近些年其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从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更多行业向外资敞开大门。国外巨头们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各路资本早就摩拳擦掌。面对经济全球化引发的资本无边界流动,河南凭什么把“国外来客”请到中原?怎么吸引外来的优势企业,留住域内的优秀企业?在区域竞争成为发展主题的时代,竞争不光是企业间的事,各地政府间也在角逐。

  岁末年初,我省有关部门组织“十一五规划”借脑会,一些专家建言:政府竞争力应列入下一个五年规划。河南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竞争力研究中心博士王作成就是这一观点的有力支持者。本报记者日前对他作了专访。

  七日财富:眼下国内一些省市提出打造“政府竞争力”,到底什么是政府竞争力?它缘何忽然炙手可热起来?

  王作成:政府竞争力是在政府竞争层面中某一政府所表现出的参与竞争的能力,它是对政府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从而对整个区域竞争力的促进和影响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投资环境竞争力,法律制度竞争力和政府效率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资源、资本、技术、人才日益向优势区域聚集,区域竞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政府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龙头和核心,自然越来越受关注。

  我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属集权模式,政府间只是有限竞争。改革开放初期表现为“诸侯割据”,企业缺乏流动,政府间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地方行政干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等原始性竞争。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政府职能转换,由对辖区经济的组织操纵转向间接调节、管理、服务,区域政府竞争力逐渐走上前台。哪个地方政府能为当地发展提供好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就源源不断地进来。各地政府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政府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七日财富:政府竞争力对提升当地企业竞争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哪些作用?

  王作成:首先,政府竞争力提升可降低域内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其次,政府是创造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动机”,它通过重视教育、注重研发、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金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有竞争力的要素资源;再次,政府通过对外政策、市场竞争规范设定等,对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发挥作用。此外还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等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域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本身就是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同时,本地政府通过与域外政府的竞争,吸引外部资源进来,可形成本区域的发展动力。过去我国基本是国有企业,资源、人员很难跨区域流动,现在各种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自然“良禽择木而栖”,迁向政府竞争力强、制度成本低的区域。

  七日财富:目前国内哪些区域的政府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其政府竞争力如何影响着各种要素资源的流向?

  王作成:眼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明显处于优势。其竞争力的形成,与得改革开放之先有关,但更和政府竞争力提升密不可分。比如,浙江省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各阶段,成功扮演“守夜人”角色,适时现身和隐身,在推动经济增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来,上海和苏州对世界500强的争夺成为政府竞争力角逐的范本。2004年5月,上海市政府煞费苦心的招商引资项目“后院”起火——全球排名第六的半导体制造厂商“英飞凌科技”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而此前上海张江已争取一年多时间。至此,双方争夺战已有几个大项目被苏州抢走。

  6月份,深受触动的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外来投资者关于商务成本热门话题”的调研结果,上海的法制环境和政策透明度国内领先,但很多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一些公共政策有歧视性(如高峰时段限制外地车牌的车辆上高架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不够,“政务公开”有待向事业单位和垄断型企业深化等。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海取得国家外管局上海分局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不受金额限制进行非贸易购付汇;提出旨在降低商务成本的“173计划”(新辟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的试点园区,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全力运作新“经济特区”。

  在长三角区域,上海、江苏、浙江正出现一股企业迁徙大潮,政府竞争烙印越来越明显,比如大量浙企不在浙江做“儿子”,而到江苏做“上门女婿”。

  七日财富:政府竞争力并非是摸得着的东西,如何科学衡量一个地方的政府竞争力?

  王作成:对政府竞争力的评价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过国际上两大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国际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的评价体系可作参考,他们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包含了政府竞争力子系统。WEF认为,一个在国家或区域间竞争中胜出的政府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开放的市场、节俭的政府开支、低税率、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有效的司法系统、稳定的政治系统、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等。IMD的评价系统与此大体相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衡量地方政府的竞争力,可从政府的驾驭能力、政府负债状况、政府规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状况、政府的制度规范、政府的廉洁高效等方面设定具体指标。

  政府竞争力强弱可从区域的竞争力和要素资源的流向来判断。因为,政府竞争力提升会拉动区域竞争力。不同区域之间政府竞争力的此起彼伏,会牵动要素资源的流动。但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必须从低层次政府竞争中走出来。目前国内一些地方为吸引外资,争开优惠条件,大搞“跳楼价”,实际上是对政府竞争力的歪曲。这种区域经济的短期获利并不意味着政府竞争力水平的提高,也很难形成持续竞争力。

  七日财富:河南省是否开始打造政府竞争力?

  王作成:尽管河南没有明确提出“打造政府竞争力”,但随着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执政能力等的推进,已在这方面做出不少努力。我省明确提出,政府要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以及一些部门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失职追究制等,这些都是在提升政府竞争力。近在我们跟前的如,郑州市放宽户籍政策,其实促进了人才流动,同时一些外地人在郑置业,还可能带来资金等,给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不过,与北京、上海以及沿海比,我们的政府竞争力还有差距。前段时间,我到北京调研,碰到当地某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外资企业负责人为优惠政策到期、能否延长而犯愁,同去的当地发展局负责人一句话让他疑虑顿消:政府已出台规定,企业出口超过一定比例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而过去在不少地方,外来企业为此要跑多个部门,四处做工作,制度成本太高。

  七日财富:河南打造政府竞争力如何借助和发挥自身优势?

  王作成:河南打造政府竞争力,要从河南区域竞争力的现实出发,营造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府竞争力。从全国来看,河南的基础竞争力具备优势,特别是河南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比较靠前,河南绝大多数总量指标竞争力很强,但有竞争力的企业少,高素质的人才少,尚未形成企业集群、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面对现实,各级政府首先要认识到政府竞争力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并采取措施。

  我们在吸引外来优势企业的同时,还要设法留住本地的好企业。曾经是全国民营经济高速发展区的福建(当年晋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并驾齐驱),现在发展速度远没有江、浙强劲,民间资金外流是一大因素。除了福建没法妥善解决企业快速扩张引发的土地、人才矛盾外,一些企业对当地投资软环境也颇有微词,在其他区域政府的呼唤中起步外迁。

  政府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省级政府的事,而是现阶段对各级政府的要求。目前我省已出现各地政府相互竞争迹象。如洛阳提出“全方位招商,吸引来自香港、上海、郑州等地的投资”,这里包含着争夺郑州的资金;全国最大的冷藏运输企业“河南冷王”原来设在速冻食品基地郑州,去年把总部迁到了许昌。

  七日财富:如果各级政府都打造政府竞争力,河南内部会不会打乱仗?各地是否应有个分工协调,以实现共赢?

  王作成:对于域内政府间竞争行为必须正确引导。中原崛起中我省提出中原城市群隆起带,目前入群的9个城市都在抢抓机遇发展,并努力寻找自己的角色:郑州着力于巩固中原城市群中心的龙头地位;洛阳作为第二大城市,立足成为重要支柱;许昌要“与大郑州一同起舞”;焦作力求成为隆起带的强劲“引擎”……这些发展决心之中竞争态势已显现。

  但目前我省在整体政府竞争力打造上还缺乏一个通盘考虑。从我省各市支柱产业上看总体差异性较大,产业同构现象并不太突出,这其实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从而在合作中形成产业集群和配套。过去一些地方招商效果一直不理想,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区域内缺乏配套的产业集群,对方单枪匹马过来不划算。在处理省内区域政府间的竞合关系时不能忽略这一支撑点。

  国际新一轮产业加速转移,高峰期可能只有3年到5年,机遇稍纵即逝,周边区域引资竞争激烈。我省的各城市如何分工协调,减少竞争损耗,实现共赢,确实值得探讨。国内几大经济圈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长三角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圈内各城市进行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而环渤海经济圈,由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各自为政,城市群建设脱节,导致它们对环渤海区域的带动功能在竞争与较量中日渐抵消。各地政府应在竞争发展的同时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分享不断做大的蛋糕。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