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04:44 新京报 | ||||||||
继去年本报和有关部门联合举行“寻找京城失学农民工子女”公益活动之后,即日起,本报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再次推出“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公益行动。活动的宗旨是呈现京城高校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并为他们募集春节回家的路费,让他们带着爱心与温暖踏上回家路。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中国人不约而同的行动。当
而这一切,将因为您的热心而改变。这个春节———集中表达亲情爱心的节日———也会因您的爱心而更温馨。 在我们举办“寻找京城失学农民工子女”活动时,有许多市民来信来电,发出了“没想到北京真有这样的苦孩子”的感叹,而今,同样,我们报道贫困学子无法回家过年的窘况,一方面期待通过社会资助来实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展示这群贫困学子的生活状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大四学生才旦央宗整整十年没有回家过年,就连母亲的离世,也是在一年后才知道的;大一学生谭洪先在20岁生日的那一天,买了一个2元的葱花鸡蛋饼———这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也是她上大学后吃得最贵的一顿“饭”;大一学生黄朝清,不到10元钱撑过一个星期,30元买的鞋竟是她20年里穿过的最贵的鞋……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情况,也许许多人心里会有一个基本的“穷”的概念,也知道这个群体人数不少———2004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指出,在校贫困生已达240万左右;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全国70余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为23.70%,特困生的比例为10.18%———但看了上面这些事例,枯燥的概念将演化为活生生的事实,也相信还会有不少人发出“没想到”的感叹。这一点都不奇怪,如果说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境况有这样的感叹,那么,这些大多来自农家的大学生,在开支日大、学费大增的情况下,他们的境况又会好到哪里? 当然,我们知道,彻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主要还是靠政府的努力,这些年,政府在这方面也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从助学贷款到各种奖学金等,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早在进行。但是,政府的工作和民间的扶助从来都不矛盾,解决贫困的主体不应只是政府,扶贫的行为也不能停留在道义的层面。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对于每个有力量支持别人的人来说,扶贫的表象是行善,深层次则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怜悯之情,对印度洋海啸的捐款已经超过亿元就是明证。但是,中国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像一张被束之高阁的古筝,还缺乏有志之士或慈善组织去及时地更多地弹拨。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视扶贫为责任”的法律、政策、文化的环境。我们期待,这次对贫困学子回家过节的救助,是一次“慈善乐器”的弹奏,能有一曲美妙的音乐献给温馨的春的节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