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带来了山西人口结构大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05:45 山西日报 | ||||||||
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不断强化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山西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人口增量持续减少 20世纪50年代,山西人口从1950年的1311.57万人增加到1960年的1703.02万人,平
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转变,妇女生育水平降低到更替水平下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山西人口的发展呈现减缓的态势,人口出生率稳中有降,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31.1‰下降到2003年的12.26‰。同时死亡率由8.17‰下降到6.04‰,自然增长率由22.93‰下降到6.22‰,实现了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测算,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省的出生人口减少约800余万。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妇女终生生育孩子数为1.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国家妇女终生生育孩子数为3.3个和5.2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6‰和24‰。我国妇女终生生育孩子数为1.8个,自然增长率为6.01‰。我省妇女终生生育孩子数和人口增长率已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 从人口预期寿命看,2000年“五普”时已达到71.97岁,比上世纪50年代的57.16岁提高了14.82岁,比1990年“四普”时的69.46岁提高2.51岁。与此相应的是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49年山西人口死亡率为13.70‰,到1990年下降到6.56‰,到2003年又下降到6.04‰。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人口各年龄段死亡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2003年的0岁人口死亡率为25.28‰,与1990年的32.74‰相比下降了7.46个千分点;50-64岁段死亡率由1990年的12.47‰下降为2003年的10.5‰;下降幅度最大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死亡率,由1990年的56.93‰下降到2003年的52.48‰。 总人口性别结构趋于正常,低年龄组性别比偏高 山西省性别比一直处于偏高位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为112.51;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为112.30;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08.51;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为108.39;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07.21,2003年全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5.94。这表明山西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状态已得到明显缓解。从全省分年龄性别比看,15岁以上各年龄组性别比基本正常,而少年儿童组的性别比高达110.35,反映出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偏高,将影响未来的人口结构,在今后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总体向优化发展2003年全省总人口中,0-4岁人口比重为22.96%,15-64岁人口比重为69.9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山西人口年龄构成已进入老年型。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未来人口的变化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使人口的抚养比发生变化。总抚养比受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影响,由1953年的62.96%下降到2003年的42.99%。影响之二是劳动力资源丰富。2000年全省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共1996.4万人,比1991年增加了249.2万人,增长14.26%;占总人口比重从59.4%上升到61.48%,上升了2.08个百分点。劳动力增加而负担减轻,为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进一步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创造了条件,也为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 婚姻生育观念明显转变,家庭户继续向小型化演变 2003年全省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为43.99‰,与1990年的83.35‰相比,下降了近40个千分点。从孩次结构看,呈现一孩率逐渐上升,二孩和多孩率明显下降的趋势。由于观念转变,生活条件尤其是居住条件改善,家庭规模渐趋缩小,家庭结构向一代户、核心化发展。2003年全省家庭规模为每户3.67人。从家庭类别看,三代及以上户占全部家庭户总数的22.63%。安焕晓 王义君(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郭丽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