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出外挣票子回乡办厂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08:00 潇湘晨报
出外挣票子回乡办厂子(图)
长沙市优秀务工代表巡回报告会昨举行梅克保出席谭仲池主持会议

  “18年前,我揣着150元钱南下打工;10年前,我毅然辞去深圳一家公司的副总裁职务,带着100万元人民币,回家乡创业;2003年12月,我又荣幸地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

  昨日上午,在长沙市优秀务工代表巡回报告会上,长沙市环球教育集团董事长何广文站在发言席上再次重温了自己艰苦创业、回报故乡的难忘往事。谈起自己辛酸而幸福的创业历程,何广文用“掘起三桶金”来概括自己的创业生涯。

  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出席了昨天的报告会,报告会由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主持。

  第一桶金:深圳打工当上副总裁

  “1987年正月,我借了150元路费,背起行囊,挤上了南下的火车,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思绪把何广文拉回到那个难忘的岁月。

  当何广文从列车上走下,踏上深圳这片土地时,身上只剩下了100元。于是,他去找曾答应帮忙联系工作的同学求助,可那同学刚好搬家,没联系上。顿时,何广文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离乡背井,举目无亲,哪里才是我的安身之所?”何广文不断地问自己。这时,天色已晚。何广文躲在厕所里掏出钱包,又数了数钱,除去找同学的花费,只剩下60元了。由于没有办暂住证,随时都有可能被当作“三无”人员抓起来,再加上身上的钱不够,住不起旅社,当晚,何广文便睡在一个小山坡上。

  第二天起来,何广文身上到处被蚊子咬出了红色的斑点。他强忍着涌出的泪水,跑到小溪边洗了一把脸,然后到镇上去买报纸,指望能从报纸广告上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

  此后一连二十几天,何广文都是早出晚归,夜宿山头,每餐靠一个面包过日子。二十几天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何广文发现了一个招聘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前去应聘。这家公司的人事经理见何广文人很朴实,又写得一笔好字,于是便同意聘用何广文:试用期3个月,月薪500元。

  何广文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时为了赶货,经常工作到天亮,重活、脏活抢着干,他几乎每天都是最早一个上班,最晚一个下班。基于此,老板对何广文越来越器重,很快便给他加了薪水,又先后调他到公司统计部、会计部、人事行政部工作。

  何广文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经常利用晚上和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去当家教,或拉人力车,经常工作到凌晨1时多才回宿舍。深知赚钱辛苦的他,细心地把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寄回家,一部分应付日常生活所需,余下的买书,尤其是电子、电脑及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慢慢地,他学会了理财、炒股、经商、开店……

  他在南方风风雨雨一干就是8年,从普通打工仔一直干到副总裁,月薪也由500元升到了1万元。

  第二桶金:回乡办学培养人才1.2万名

  在何广文任副总裁的时候,家乡有不少人来找他安排工作,他也帮不少人解决过就业问题。然而,帮一件是一件,时间一长,他却有点茫然了——这些老乡们都只能干一些非常普通的工作,工资低而工作时间又长,因为他们没有一技之长。

  而当时,何广文自己的心里也十分复杂:一是继续当副总裁,四平八稳地干几十年,然后领一笔丰厚的养老金安享晚年;二是赌上全部家当,出来创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面对家乡的贫穷和贫穷的家乡人,何广文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这时,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丝念头:家乡的打工仔、打工妹要想多挣钱、挣大钱,必须靠智力、靠技能,为什么不回家办一所专门培训打工仔、打工妹的学校呢?

  于是,1994年4月,他毅然放弃了在深圳的高薪职位,放弃了到香港定居、到美国进修培训的机会,带着妻子,回乡创办了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当时,这是湖南省惟一的一所由打工仔回乡创办的职业学校。

  随后,他又创办了宁乡环球中学、湖南长沙彬山实业有限公司等学校和实体,2003年,又创办了湖南新环球技工学校,进而组建了环球教育产业集团。

  何广文始终瞄准市场办学,开设了电脑、电子、机械、模具、数控等热门专业,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2万多名初、中级技术人才。

  第三桶金:扶贫助学定下4年计划

  自回乡办学投身职教事业之日起,何广文就与扶贫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统计,他每年用于扶贫助学的款项都在10万元以上,每次为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学生喻赛龙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却没有学费就读,他一次就捐了4000元,以后每年还资助2000元,一直资助到他大学毕业。

  让何广文永远难忘的是2003年12月16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切地接见了他。贾庆林在充分肯定了他为职业教育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殷切希望他为服务“三农”、为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做实事,要“创一流学校,出一流人才”。

  本报记者 邹爱华 实习生 王 觅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