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图书精读:最遥远的和最迫切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10:16 法制早报

  法治的受众肯定是人民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今日要建设一个法治的中国,须于国人心中植入法治的理念和希望

  □张薇薇

  回顾中国百多年来的思想史、文化史和制度史,不可脱卸的情结和责任,似乎总是纠
结于“古今”与“中西”的问题 。而它同样也构成所谓国家之显学的法律学的核心问题。从古今来看,中华法系之礼法合一、诸法合体、德主刑辅的法系特征 ,面临着现代理性和人性解放的社会所要求的平等、自由、权利、限权(力)等现代性价值的挑战;从中西来看,以两希的自 然法—神法为源头、以罗马法为楷模、以资本主义世界的理性化、科层化为载体的法律秩序,始终是全球化法系交融的趋势下 中国法律和观念变迁中的一个巨影。

  昔人严复以导引西学法理观念为要义,移译西方法律名典数种。今人除移译外,更尝试以多样的方式,在历史不能回 溯的情况下,亲近西方以使惠益本土。抒写历史、钩沉摹物、幽思反照,并以法律史的比较梳理为内容,辅以散旷笔法,这样 的读本,我们终于可以欣喜地在新近的书市上发现。它就是《寻找法律的印迹》。一本编辑设计同样精良甚至出色的书籍。

  法治的受众肯定是人民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昔日礼教中国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国人无论耄耋黄毛,咸以儒家 义理为信仰;而今日要建设一个法治的中国,须于国人心中植入法治的理念和希望,而且必须是国民之全体。启蒙的工作,随 着法治的展开,显得多么的关键和迫切!启蒙,可以是三字经,也可以是五经四书,而对于中国的一般读者来说,或许前者更 为合适。它把遥远的真理转变为眼前的迫切,并且那样晓畅地用游记的形式表达出来。

  《寻找法律的印迹》,涉足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具有典型意义和发生典型事件的国度。从地中海、古罗马的知识 考古,到发达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钩隐抉微,我们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法理与案例。比如安提戈涅以自然法来对抗国 王的命令、苏格拉底为了倡导守法的精神饮鸩以殉道、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的伟大著作与演说、宣布恶法非法的纽伦堡国 际战犯大审判、“你有权保持沉默”的美国“米兰达规则”、震惊全球的辛普森案、消费者获赔280亿的“万宝路”赔款案 等等。这些著名的案件和事件,蕴涵着西方法治精神的精髓、法理学的要义、法律的信仰与原则。比如,自然法高于人定法, 公民必须尊重法律的判决,罗马法的“共和”、“自由”、“法治”的伟大传统,恶法非法,公民有不自我归罪的权利和程序 保障,国家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等。而本书的剪材和编排,无不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权利制约权力” 、“自然法和神法高于人法”等这样一些核心的价值元素来进行。

  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件和事件,不少具有西方独有的语境。比如英法美近代的革命,希腊众神的故事,《圣经》与十诫 ,罗马法及它那群星璀璨的法学家和执政官。当我们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或许有几分猎奇的快乐和异质的冲击,或许,它们 ——才是中西律法差别的根本?英国史家梅因曾说到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静止性,这为国外不少学者所认可。尽管国人有“天 道”和“君子”观念,但无疑是没有高于国家法律秩序的更“高级法”的;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士庶之别,在 法律上并不能对人一视同仁;传统中国从没有过公民、法学家、法官等概念。而当下中国人的法制实践和立法活动中,虽然确 立了法治的一些核心价值,如自由、平等、民主、限权等,但是我们依然对法的所谓神圣性和对法的骨子里的信仰,怀有持一 种隔膜的、复杂的情绪。法治和公民国家,既是大词,也是本来遥远的;它源自西方,却要成为中国人明天的“文明”。

  在遥远和迫近的张力里,我们需要反思。如果这本《寻找法律的印迹》足够及时,我相信,它一定能给普通中国人的 心灵带来一定的震动。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以传布公理人性为宗旨的文本,只有真正入道义 、合人心,才可以行之久远矣。同样地,对于精神、对于法治。

  《寻找法律的印迹》,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