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孙追忆程瑞芳:"老太"是我永远的偶像(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11:06 汉网 | ||||||||||||
她叫程瑞芳,一个勇敢的武汉女子。2001年,在她去世32年后,后人在南京发现了她记载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这是首份由中国人写的南京大屠杀日记,可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东史郎日记》等互相印证,形成完整的揭露日军罪行的日记记载体系。目前,这本名为《程瑞芳日记》的宝贵史料即将出版。 昨日,程瑞芳的曾孙——中百仓储超市总经理、市政协委员程军,在“两会”间隙,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深情追忆了曾祖母的生平(注:程瑞芳原名乐瑞芳,嫁入程家后,改随夫姓)。 【“老太”送我三句话】 曾祖母去世时95岁,那时程军9岁。他叫她“老太”。“当时,她年纪大了,头发差不多掉光了,总是戴顶呢绒帽。她很爱我们,但是个严肃的人。” 1952年,程瑞芳从南京回汉,住在程家在鄱阳街的一幢三层小楼。那时,程军祖父母已故去,老人就与孙子孙媳及他一起住。 在老人身上,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格,对后辈也非常严格,“甚至有点傲慢”。 他记得自己四岁时,有次回家没先向老太请安,而是直接回房找玩具,老太于是几天没理他。他恭敬地到老人面前,磕头认错。老太“借题发挥”,送给他终生难忘的三句话:做人要讲礼貌,做人要饮水思源,做人要知恩图报。 【独特家教让我终生受益】 “老太对我家三代人的教育,都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生活细节上。她常说,好习惯可终生受益,坏习惯则贻误终生。在她的教育下,我父母都能在公务员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也能够有所成就——她是我永远的偶像。”程军感激地说。 老人90多岁时,身体硬朗,每天亲自拆阅学生来信,并写信、回信,还经常拄拐杖上街。94岁高龄时,还兴致勃勃地与家人一起逛东湖。 1969年7月的一天,老人感到胸口不适,喝了几口麦乳精后安然睡去。等孙媳妇8点20分叫醒她时,发现她已安详地走了,“她不想给家人带来任何痛苦和负担”。 【钢铁意志决定命运】 程军最佩服老太的,是她“如钢铁一般的意志”。 直到2001年日记被发现,程军才知道老太还有这样一部记录,他钦佩、感动不已,并深为自豪。“到处都是杀戮,一个62岁的老人,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程军说,他爷爷和奶奶的丧事,都是老人亲自操办。“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般人谁受得了?但家人甚至没看见她哭过,当时大家很不理解。但现在回头一想,遇事不乱、看淡生死就是她的性格。” 当年,62岁的程瑞芳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与国际友人魏特琳等留守学校,建立金女大难民所。魏特琳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她,并亲切地称她程夫人。 【写完日记要藏起来】 在南京出版的《民国档案》刊物2004年3月版中,记者看到了《程瑞芳日记》中的23篇,满纸尽是死亡、杀戮,笔下一片焦土。她在日记中写到,每天记完日记,都要赶紧藏起来,以免被发现。 1964年,为庆祝她90岁大寿,金陵女子大学原校长吴贻芳——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名的第一个女代表,邀请她故地重游,并尊称她为“师母”。 当时,3岁的程军同行。他依稀记得,“吴贻芳和她的学生,对老太非常尊崇”。 程瑞芳简介 毕业于湖北武昌护士学校。毕业后,她在美以美会妇科医院当看护,1910年到1916年在圣希里达女子中学当女舍监,1922年任圣希里达子弟小学校长,1924年到金陵女子大学(后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舍监,是1937年该校留在南京的6名职教员之一。(采写/摄影记者胡继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