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记者印尼海啸灾后救援亲历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9:55 浙江在线

  大自然用自己充满魔力的“笔”冷酷地将2004年岁末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特大海啸写入了世界灾难史。

  十多万条活脱脱的生命在一瞬间就告别了世界,让一直相信“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禁不住为之颤栗和哭泣。

  面对着灾难,各国灾区民众从当初的惊恐之中恢复过来,迅速投入到自救当中。世界各地也都纷纷伸出援手,向受灾国重灾区派出了救援队伍。

  去年年底,印尼重灾区班达亚齐首次出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身影;新年第一天的清晨,五星红旗飘扬在灾区的上空。在灾区的13天,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充分展示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风采,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同情、支持。

  记者在随队采访的13天中,每天都在被那里的人和事迹感动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

  在采访中国国际救援队实施救援行动中,记者和同事们面临着语言不通、道路不熟、灾情不明、环境恶劣、心理压力大等诸多困难。但大家始终以高昂的士气和敬业的精神完成了采访任务,所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照片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

  上篇

  在“死城”废墟,记者与成片的遗体面对面

  1月3日,记者跟随中国和新加坡联合救援队在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附近的临海小镇塔曼锡斯瓦展开了搜寻幸存者和清理遇难者遗体工作。

  从乘坐的卡车上一眼望去,记者看到整个小镇墙倒屋塌,废墟遍布,污浊的泥浆和破碎的砖块遍布满地。碗口粗的钢柱被海啸冲击得弯弯曲曲,粗大的水泥桩更是被拦腰冲断。

  记者惊奇地发现,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全镇静得出奇,只有偶而从远处传来的海鸥的鸣叫声。一阵风吹来,一阵恶臭“顽强”地钻透了记者所戴的两层口罩,让人直想作呕。

  不需要多么费力,记者就在眼前一片废墟前发现了4具遇难者的遗体。当地高温使遇难者的遗体高度腐烂,很多尸体发黑发臭。道路两旁,每隔几米远,就有两三具装在裹尸袋中的尸体堆放在路边。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阵阵恶臭穿透塑料布制成的裹尸袋,弥漫到空气中。

  稳定住紧张的情绪,记者立即投入到采访中,并拍摄了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清理遗体的画面。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记者攀上裸露出钢筋的废墟堆上,一不小心,失足滑下,撞到水泥块上,右腿钻心疼痛。“人在大自然面前真是太脆弱了!”现场的惨痛气氛让曾参加过伊朗地震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分队队长袁本航也禁不住吸了口凉气。拍照,记录队员们之间的口令……记者一边记录各种细节,一边观察现场的情况。

  “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利用仪器确定遇难者的位置,然后进行清理!”袁本航反复叮嘱队员,记者也将口罩又紧了紧。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迅速拿出裹尸用的塑料布,小心地盖住遗体,再轻轻翻转过来,细心地用绳子捆扎好塑料袋口后,抬到了道路旁。为探测废墟下面是否埋有幸存者,中国队员们又利用从国内带来的“蛇眼”生命探测仪仔细搜索。“慢一点,往下放!”随着一声声口令,队员将“蛇眼”探测仪放进了废墟里,希望探测废墟下面是否还有幸存者。一分钟,五分钟……从“蛇眼”反馈回的图像却一点也看不到任何令人振奋的生命迹象。

  在靠近一大片水塘的废墟上,队员们发现了一具女童的遗体。小女孩无助地躺在泥土地上,痛苦地仰望着天空。队员们将小女孩的遗体轻轻地抬起来放进裹尸袋,然后用绳子扎紧袋口,再抬到了路旁,等待当地政府派人处理。

  在另外一处搜救现场,印尼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军官告诉记者,在海啸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了这里,考虑到失踪者生还的希望渺茫,他们现在已经将搜索救援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搜寻遇难者的遗体上。“我们平均每天挖掘出两三具尸体,估计今天也不例外。”亚齐省是此次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已经有超过10万人在灾难中死亡。

  在大自然的暴怒面前,数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被残忍地吞噬了。记者在一座建筑物的废墟上遇到一位身穿黑裙、头戴黑纱的17岁女孩,她叫里娜·莎丽。莎丽告诉记者,海啸共夺走了她的4位亲人,她已记不清楚是第几回来这里寻找了,但什么也没找到。莎丽说着,黑亮的眸子里盛满了悲哀。

  用双手捧出的是不是生命,而是死亡,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心碎。记者将这种遗憾之情写进了当晚播发的稿件中,表达对遇难者的痛惜。

  生命与时间的“赛跑”——采访中印医生联手救病人

  污泥遍地,臭气熏天。

  印尼灾区班达亚齐市最大的医院在一场浩劫中彻底瘫痪了。

  如同一团桔红色的火,身着醒目队服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为这里增添了活力。

  1月7日,应印尼政府派驻班达亚齐最高公共卫生事务长官莫哈索的请求,联合国灾区协调中心调派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这家医院进行恢复重建工作。

  “快来,这里需要你们!”一名戴着口罩的印尼医生焦急地喊道。

  一间简陋的治疗室,除了输液架和一个氧气瓶,只有一位脸部被疼痛折磨得扭曲的男子痛苦地呻吟着……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生侯世科、汪茜急速打开背囊,拿出听诊器和抢救器材。

  “他是破伤风,赶快抢救!”在听了病情介绍并经过观察后,侯医生迅速地下达了抢救命令。

  取针管、准备输液器,一连串熟练、快速的动作让病人的家属和在场的当地医生稍微松了口气。

  “插导尿管,下胃管。”侯医生冷静地说。

  很快,汪茜和高歌为他准确地把胃管从鼻腔插入食道,一直到胃腔。

  下胃管的时候,病人因为病情的严重,一直抽搐痉挛。

  “放松,放松。”高歌边用英语轻声安慰病人,并快速地为病人注射了镇静药。

  补充营养,插入导尿管,注射抗毒素针剂……病人逐渐安静下来,病情得到了缓解。

  “中国医生来得正当其时!”正为缺医少药苦恼的当地医生MUHAIMIN对记者说:“你们在当地灾民最需要援助的时候来到这里,真是太感谢了!”

  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援助队搜救分队的队员也在医院里开始了清理污泥、重建医院的工作。

  医院重症病房被海啸冲得污泥遍地,脚下的黑泥踩下去没过了脚脖子。

  队员们在走廊里将污泥用铁锹、木板推出来,又用力地搬出病房里的药柜和桌椅。然后用净水挨个冲洗房间和走廊。

  泥水飞溅,臭气熏人。下午5点,精疲力竭的队员们终于将一个整洁的重症病房交给了当地的卫生部门。

  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一同工作的ASLINAR医生对记者说,中国救援队的速度真是惊人,我们原来设想重建这个病区需要2天时间,没想到你们仅用了8个小时。这真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记者随中国国际救援队采访中,看见了队员们像亲人一样对待当地的灾民。当地的灾民把他们的感激化作一个个笑容奉献给中国队员们。

  法提诺小镇社区医院院长两次带领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到中国国际救援队营地致谢。院长对记者说:“中国伟大,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下篇

  参与过空难报道的记者不少,但亲眼见到飞机坠落并迅速参与报道的经历可能更让人震撼。

  连日来,美军每天都要出动直升机数十架次,在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执行救灾运输任务。当地时间1月10日上午7时15分左右,一架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美军“海鹰”直升机在班达亚齐机场附近的稻田里坠毁,5名机组人员受伤。

  记者和中央电视台的一名同行目睹了飞机坠毁的过程。当时,记者正在中国国际救援队营地整理装备,准备外出采访,突然看见大约1000米以外的天空中,一架灰色的美军“海鹰”直升机像陀螺一样旋转着扎向地面。

  “飞机出事了!”记者大喊了一声,迅速冲进帐篷里,一边招呼同事,一边抄起照相机往外跑。记者和新华社另一名同事李宣良兵分两路奔向出事地点。估计大道有可能被封锁,记者决定走小路。没想到,气喘吁吁地跑到距坠机地点仅有100多米远的稻田田边时,美军已经拉起了封锁线,除搜救、警戒人员和医生外,禁止其他人员通行。看见记者手里拿着照相机,一名美军摇着手大喊:“NOMEDIA!”

  看见走小道不通,记者决定穿行附近一人多高的茅草丛,争取绕过岗哨再奔向坠机现场。刚刚进入草丛中,就被一名眼尖的美军发现了,他也迅速跑进草丛中,把记者拽了出来并警告不要接近坠毁的飞机。记者假装听从他的命令,不情愿地往回走。趁他忙着拦阻其他人员的时候,突然又跑进草丛中,留下身后一串惊叫。

  穿过草丛,一道高高的铁丝网拦住了去路。铁丝网内是机场,铁丝网外那架失事的飞机就可怜地侧歪在稻田里。铁丝网下是齐腰深的水沟。记者快速攀上铁丝网后才发现网上又架设了防止攀越的铁蒺藜,人根本无法跨过这道网。在焦急之时,记者灵机一动,顺着铁丝网走了大约10多米,找到一个较大的空隙,用双手掰开铁丝网,从缝隙中钻了进去。腿上还被铁丝网划开了一道口子。

  钻过铁丝网,记者一下子就掉进了齐腰深的水沟,脚下的雨靴也灌满了又脏又臭的水。在尽力保护好相机的同时,记者跌跌撞撞地摸爬着趟过这道深沟。突破了美军封锁线,

  就可以顺利地接近坠机现场。坠毁的直升机的螺旋桨严重受损,尾翼断裂,翻倒在稻田中。记者先是利用一名印尼军人做掩护,在稍微远的地方拍下了几张坠机现场的全景照片。

  “再进一步接近飞机,反正相机里已有了几张照片,不怕被赶走。”想到这,记者索性不再遮掩,干脆端着相机边走边大胆地照了起来。坠毁飞机的特写、忙碌的抢救人员、惊魂未定的美军飞行员、一身泥浆的法国救援队……相机拍下的这些照片随后被各大媒体和网站广泛刊载。

  记者在拍照的同时,还见缝插针向参与营救的法国救援队队员询问坠毁飞机上的人员伤亡情况。法国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机上)人员都活着,没有生命危险。”大约10分钟后,3架前来救援的美军直升机降落在稻田边的大堤上,5名受伤的机组人员被紧急送上直升机。大约30分钟之后,受伤机组人员全部被直升机运走。

  当现场的秩序逐渐恢复后,记者身上的黄色T恤在一群绿色军服中格外醒目。终于,缓过神来的美军发现了我。一名大个子美军指着记者向附近扛枪警戒的印尼士兵大声招呼着:“把他押出去!”走到田埂上,和李宣良汇总了各方情况后,李宣良用随身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拨通了总社编辑部的电话,迅速地口述了一条快讯。几分钟后,记者又将现场了解到的后续情况再次口述给总社编辑部,播发了第二条快讯。回到营地,记者和李宣良又迅速地撰写了消息稿。这条稿件被国内111家报纸采用。

  虽然已经回到了国内,但印尼班达亚齐的情景仍不断浮现在记者的眼前……最难忘的是一位少女清澈的眼睛,那是张贴在班达亚齐中心医院寻人启事栏上的一张照片。少女的眸子中充满了希望,可如今上天就这么无情地给这个充满青春和活力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留下了亲人们的哀怨和叹息。

  希望小姑娘在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愿灾难从此远离人间!

  来源:

  新华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