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视野新目标新超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8:02 哈尔滨日报

  石宣文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是在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杜宇新同志代表市委所作的《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实现哈尔滨快发展大发展》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体现了市委审时度势、锐意创新的精神品格,
反映了市委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作的科学谋划和理性思考。《报告》体现了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市情与面向全局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必须深刻体会报告的内涵,准确把握快发展大发展的根本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努力形成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加快发展,共促振兴的良好局面。

  一、拓展新视野,明确新定位,确立新目标

  快发展大发展,是全会鲜明的主题,是《报告》明晰的主线,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愿望。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心无旁骛,只争朝夕,能快则快,努力发展”。

  1.顺应世界新一轮竞相发展的时代潮流,着眼建设东北亚经贸城,加速发展,顺势而上。《报告》指出:“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势头,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内经济仍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些都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欧盟的不断扩大,拉美地区的经济协作,特别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充分表明国际上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潮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必须立足自身,跳出自身,把自身发展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明确发展定位,谋划发展战略,选择发展路径,善于借船出海,顺势发展。哈尔滨作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中心,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对俄经贸的大通道,在发展对俄及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对此,《报告》提出,要“认真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规律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取向”,“通过承接外商投资和技术,使我市企业尽快融入国际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去”,特别是要“加强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对俄优质商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企业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大对俄投资。”我们只有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充分认识全球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格局新变化,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快发展大发展中,把我市打造成为面向俄罗斯腹地的国际经贸大通道,构筑成中俄科技经贸合作的大平台。

  2.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立足打造“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抓住机遇,借势而上。《报告》指出,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近两年的实践表明,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中央适应全球经济结构大变动、大调整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东北振兴已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一些国家、地区和跨国公司对与东北地区的合作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前来投资。这就为我们如何借助眼球经济,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一年多来,已经为我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去年国家出台了8个方面支持老工业基地政策,我市72个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得到国家批复,获得国家和省支持资金6.07亿元。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哈尔滨处在“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的支撑点上,这就为哈尔滨的快发展大发展提供了借势而上的机遇和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东北振兴是整体振兴这一原则,把哈尔滨的产业发展放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布局之中,放在东北振兴的大战略中,“用足用活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壮大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全面换代升级,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创新能力,使传统产业步入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轨道上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3.承载“当好龙头”的历史重任,立足哈尔滨大都市圈发展,不辱使命,乘势而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市作为全省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发展快慢,直接影响全省发展速度。为此,《报告》指出:“省委、省政府做出哈尔滨要‘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去年,省委专门召开两个会议,明确提出哈尔滨要“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这一重大决策,既着眼全省发展大局,又突出哈尔滨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既为哈尔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又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的信任、重视和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次全会报告再一次把我市的发展置于全省改革和发展的全局之中,充分体现了市委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就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在全省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构建哈大齐重化工经济带和哈尔滨大都市圈为重点,充分发挥拉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及中心城市的产业、科技、开放的辐射作用,不辱使命,不负重望,明确思路,脚踏实地,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体现新理念,谋划新战略,探索新途径

  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是顺应时代潮流、抢占发展先机的思想前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报告》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考量哈尔滨发展,坚持以继承为前提求发展,以发展为基础求创新,构筑了快发展大发展的思想根基,标志着市委对发展的理性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报告》体现出由注重重点突破、促进经济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深化。《报告》指出,“始终坚持和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是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正确途径”。在新的一年里,必须“更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表明,市委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由注重经济发展向“三个文明”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报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整体推进为目标,从经济社会整体振兴的全视角出发,对2005年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坚持工业与农业同步推进。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报告》立足我市具有大工业、大农业的特点,提出“要提升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又强调“着力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反映出工农兼顾、同步推进的思想。立足城市与农村良性互动。《报告》针对以往注重城市、忽略农村,导致政策和投资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状况,提出“加强市区与周边县市的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这就顺应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改革与开放统筹安排。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报告》既提出“全力推进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又强调实行“内改外引”和“以引促改”,“激活内在动力,吸纳外部资源”,体现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改革开放统筹兼顾的思想。着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裕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报告》把经济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出发,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体现在工业生产、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绿色农业发展等方面,鲜明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基本思想。《报告》集中反映了市委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上的战略转变,表明市委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拓展,是引领全市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奋力前行、全面发展的一面旗帜。

  2.《报告》体现出由“创建平安哈尔滨”、维护社会稳定,向构筑和谐社会的全面提升。井然有序、活力迸发、政通人和、长治久安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渴望。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曾强调,要“创建平安哈尔滨”,“努力创造一个近者悦,远者来,要素充分流通,财富充分涌流,人民安居乐业,企业平安经营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民之所盼、民之所愿的积极回应。没有治安就没有平安,没有平安就没有发展。现在,我市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而引发的关乎民生、涉及民利的矛盾和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报告》着眼于哈尔滨的改革发展稳定,不仅重申要强力推动“创建平安哈尔滨”活动向纵深发展,而且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并把这一理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我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个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指明了方向。

  3.《报告》体现出由打造“哈夏”和“冰雪节”两大品牌、推动文化发展,向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升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属性的认识更加清醒,对文化基本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刻。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血脉,是城市精神的母体和核心,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扩张力,成为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占三分之一以上,成为超过航天航空业的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娱乐业的产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韩国靠文化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再度崛起。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相对增加。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城市快发展大发展的新领域,产业振兴的新潜力,民族振兴的新希望。哈尔滨作为北疆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方面有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文化发展,积极打造“哈夏”、“冰雪节”两大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有力地拉动了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5%,这表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深厚潜力。在此基础上,全会《报告》突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定式,立足于挖掘文化潜在功能,提出要“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文化产业和市场,积极推进文化立市”,第一次把文化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手段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高度,这是对时代发展走向的正确把握,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哈尔滨基本市情的重新审视,为实现快发展大发展拓展了新视野,提供了新舞台,开辟了新途径。当前,我市正面临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考验,增创新优势,努力快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当好龙头,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在区域综合实力增长过程中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并将其深深地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中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只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用文化立市的新理念谋划快发展大发展,就一定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展示城市独特风貌,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崛起和振兴,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和用之不尽的动力。

  三、着力新突破,把握工作重点,聚焦工作难点

  实现哈尔滨快发展大发展,必须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报告》立足我市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把握重点问题,聚焦工作难点,提出了着力突破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市委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1.着眼循环经济,立足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要获得较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关键是增强经济结构的转化能力。因此,《报告》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来,并就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构想,这既抓住了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又牢牢抓住了影响我市快发展大发展的根本症结。《报告》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着眼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地方法规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意识”。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对以往结构调整思路的新超越。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无论是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还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要把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选择发展路径的重要评判标准,做到不仅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优化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还要注重不断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报告》着眼循环经济,并将其贯穿于结构调整始终,表明经济结构调整已不只局限于注重经济自身发展的优化布局和产业提升,而是要拓展领域,从统筹经济建设、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的和谐统一中去把握,这标志着我市调整优化结构步入了新轨道,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着力改革整体推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动力支撑。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快发展大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对哈尔滨来说,体制性矛盾,如同结构性矛盾一样,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大障碍。这些深层次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报告》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的“体制改革尚不到位,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仍缺乏应有活力,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提出“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强调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为我们深化改革、激活机制和体制,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全新思路。2004年,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国企改革这个重点,以产权改革为核心,采取引导跨国公司和非国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等突破性措施,国企改革初战告捷。哈啤集团等重点企业的成功改制,为深化企业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得到了国家国资委的充分肯定,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影响。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促使2004年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0.5亿元,增长14.7%。全会《报告》站在统筹全局谋划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改革由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的重大部署,再次吹响了新一轮攻坚决战的号角。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全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还要积极促进国企改革向垄断性、公共和公益性等领域扩展,充分利用目前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对这些领域投资高涨的机遇,加快开放步伐,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本,不断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质量”。改革的领域不断拓展,改革的内容不断深入,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表明了市委在体制改革上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的战略转移,由量的积累到发挥整体效应的新突破,由国企改革的重点决战转向行政、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等其他领域改革的总体攻坚,谱写哈尔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3.立足都市圈建设,注重城乡互动,全面提升解决“三农”问题新平台。哈尔滨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战略目标,除了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制约外,还必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关乎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关系我市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整体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一免两补”政策,通过采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粮牧“主辅换位”等举措,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县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全会《报告》着眼推动哈尔滨都市圈建设大局,立足城乡互动,又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走出了以往“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农民抓农民”的思维定式。《报告》指出:“加强市区与周边县市的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配套改革,推动哈尔滨都市圈的建设。”把“三农”问题解决纳入构建哈尔滨都市圈建设中去考量,放入统筹城乡互动中去研究。在城乡统一发展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中,既有利于城乡产业相互衔接引导支柱产业的聚集、发展和壮大,又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和层次,也可使“三农”问题享有都市圈内的统一政策支持,特别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大可能,从而更有力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标志着我市解决“三农”问题思路日益成熟,工作层次和水平日益提升,“三农”问题的解决日见成效。

  4.强化规划先导,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营造优良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报告》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提出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努力使哈尔滨的城市功能更强、环境更优、形象更美”。当今世界,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相伴而生的集群经济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正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优势,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在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涌现,国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集群经济,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哈尔滨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从全面振兴哈尔滨、打造哈尔滨都市圈、构筑“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推动东北整体振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依据,《报告》提出要“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制定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国际大都市和东北亚中心城市的位置去考虑,放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大格局中去审视,放在全省发展的龙头位置去把握,突出“大气、洋气、灵气”的城市特色,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等关系,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美好蓝图。城市规划付诸实施必须依靠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得以全面落实、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在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城市功能提升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于城市经营。《报告》提出不仅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水平”,而且要“提高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城市经营的市场化水平”,使哈尔滨成为功能分区明确、布局模式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城市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为哈尔滨的快发展大发展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报告》立足市情实际,紧跟时代潮流,对哈尔滨城市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谋划,反映了市委登高望远、明晰大势的战略气魄,展示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必将推动哈尔滨全面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顺利实现。

  5.高度关注民生民利,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报告》紧紧跟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期的时代走势,准确把握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深刻蕴涵了市委对哈尔滨全面发展和整体振兴的理性思考,集中体现了市委以人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的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既是社会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当前,随着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隐患纷纷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注重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报告》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高度关注民生、民权、民利,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千方百计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并提出努力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形成诚信互助、平等友爱、关系融洽的和谐社会。这些顺应民意,适应时势,凝聚人心的重大举措,必将形成合力,激发活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四、实现新转变,坚持科学决策,确保执政为民

  快发展大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难点能否突破,新的理念能否变为现实,最核心的是实现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纵观《报告》,不仅能感受到快发展大发展的坚定气概,而且能体会到不断推进领导方式转变的进取精神;不仅能直观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精心谋划,而且能领悟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厚情怀。

  1.《报告》坚持科学执政,体现了领导方式从“亲力亲为”、“包揽一切”到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转变。《报告》指出:“要着眼于提高党领导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机制,通过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和营造良好环境来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是对市委领导经济工作职能做出的科学界定,是坚持科学执政、转变领导方式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多元、混合的经济体系中,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既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也要靠党超越局部和眼前利益,从全局出发进行协调。以往,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具体指挥代替宏观领导,善谋一隅而不善谋一域,善攻一役而不善驭全局。实践证明,胸无大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则不足以谋一时。党领导经济工作,既不能缺位失职,也不能越俎代庖;不是直接具体抓经济工作,而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发展战略,制定方针政策,并由政府依法贯彻落实。作为地方党委,就是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据此,《报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常委会议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制度和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的沟通协调制度,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这就把市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科学地定位在“谋大事、把方向、管全局、抓关键”上。《报告》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提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坚决把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中介机构”。实现这种转变,必将使市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做到总揽而不包办,协调而不替代,从局部的思考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思全局、计长远、定战略;使政府从具体的事物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新型的党、政、企职能分配模式,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使执政方式和领导水平跃上一个更加科学的平台。

  2.《报告》坚持民主执政,体现了领导方式从“代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离不开全市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必须充分调动、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报告》指出:“始终坚持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最大限度地调动民力、集中民智、谋利于民,是我们的成事之基和力量之源。”这是市委“切实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大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我市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生动再现。“靠民执政”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特点,也是哈尔滨实现发展振兴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在快发展大发展的实践中,任务要依靠群众去完成,经验要依靠群众去创造,困难要依靠群众去克服。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根本的是从制度上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报告》不仅在总体要求上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而且在具体措施上提出“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坚持和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表明了市委从制度和举措上规范、引导、保证“由民做主”的政治态度和施政方略。一年来,市委积极探索“靠民执政”的有效途径,把百姓所盼的事与党和政府想干的事结合起来,“民心工程”干不干让群众说了算。仅2005年城建项目,就借助《新晚报》征得百姓建议上万条、项目千余个,让人民群众的意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发展的热情、贡献发展的决心。由“代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大的程度上形成人人思发展、人人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3.《报告》坚持依法执政,体现了从“以法治市”到“依法治市”的转变。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地方党委要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在实践中做到依法治市。《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树立法制观念,贯彻依法治市战略,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这是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领导方式从“以法执政”向“依法执政”转变的标志。“以法治市”与“依法治市”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相去甚远。“以法”只是将法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民众的手段和工具,强调对客体的约束和管制,虽然有浓厚的法治精神,但说到底还没有完全摆脱人治。“依法”则在“以法”的基础上,强调政府的职能部门、执法部门用法律来规范自身的作为,凡事都要依据法律或有法律依据。从这个意义上,“依法”才是真正的法治。《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力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重点解决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要强力推动“创建平安哈尔滨”活动向纵深发展,坚持用法律来解决和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确保全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有序”。贯彻好这些要求,依法治市战略才能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党的领导方式才能逐渐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为快发展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新年伊始,《报告》奏响了快发展大发展的主题曲,展示了市委站位高远、洞彻全局的战略思维,体现了市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炽热情怀,表明了市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我们一定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的精神上来,积极投入快发展大发展的热潮,煞下心来、躬下身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以一流的工作和一流的业绩谱写出新的华彩乐章。这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更是每个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