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82岁破烂王捡垃圾8年积2万多元捐助贫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7:22 齐鲁晚报

  靠捡破烂为生的招远老人刘盛兰,在8年的时间里,将2万元钱捐助给了全国各地50多名贫困生

  人物语录

  多做好事,莫问前程。

  我买5块钱东西心疼,但捐助别人多少都不心疼,我是给人解燃眉之急,不是叫他去吃喝。

  够吃的,够穿的,就别求太多,有那些钱,多资助些人。

  等哪一天我爬不起来了,没人管,死就死了,我不想长寿,也不想为以后打算,只要能让那些孩子读上书就行。

  走进招远市金城路黄金物资发展中心的传达室,简直无法相信这是刘盛兰老人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六七平方米的面积,窗户、门上用硬纸板子挡风,屋里比屋外边还冷,房间里到处都是分类堆放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人就像生活在垃圾箱里,桌上摆着一碟捡来的咸菜,82岁的刘盛兰把从垃圾箱里捡的已经发芽的土豆一剁,一滴油没舍得倒,在锅里拨拉了几下,然后又用清水煮了点面条,这是他一天的饭……

  无法想象,就是这位靠捡破烂为生的八旬老人,在8年时间里,将他所有的积蓄及捡破烂收入的两万多块钱无偿捐助给了50多名学生,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吃的比牲口还差的饭”。可他的爱却洒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贫穷与富有

  当记者赶到刘盛兰老人住处时,老人就出门捡垃圾去了。在等老人的时间里,记者和厂子里的人闲聊,在他们眼里,刘老汉是个很难理解的人:老人很会“过”,一年就两套衣服,平日里吃饭“比牲口吃的还差”,亲戚来借钱他不给,倒把钱都寄给外边的学生了。但刘老汉又是个很“纯”的人:对谁都很诚心,80多岁了,也不知道他为的啥……

  中午,刘盛兰推着一辆挂满各种各样垃圾袋的破自行车回来了,他一见有人来,拉着就要进屋,但屋里实在没有可坐的地方,床上也堆满垃圾,我们只好站在外面聊天。

  在明媚的阳光下,老人整理着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信封,信封里有厚厚一摞汇款单,50的、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时间从1996年一直到2005年1月,汇款地址北到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海南,西到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哪个地方都有。此外还有300多封受捐助学生的来信,开头有叫他爸爸的,但更多的是叫他“刘阿姨”、“刘奶奶”,老人倒是一点也不在乎,说:“称呼不重要,我这个人也不重要,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行。”

  老人从来没有统计过这些信和汇款单,以前来采访他的记者帮他算了算,一共寄出去两万多块钱,当时老人有些不相信,因为他一年的生活费才1000块,这些钱够他花20年的。

  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后来镜框里放不开了,他又把照片贴在一张大白纸上。老人很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是他资助学生的一部分。

  吝啬与慷慨

  老人的第一次捐助是在1996年,那时候老人所在的厂子已经很不景气,即使每月看大门的300块钱也无法领到手,他就只好去捡破烂。有一天,老人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只剩下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面临辍学。老人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随信寄去了50元钱。

  从那以后,老人就一发不可收,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辛辛苦苦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

  海阳县的李晓国家里贫困,从小失去了母亲,刘盛兰从他上小学起就开始给他寄钱,一直寄到高中毕业;老人从捡来的《齐鲁晚报》上读到一篇《寒门才子果然好样的》报道,得知新泰一中的贫困学生乔元华进入了全省文科前五名,立即汇去了200元钱,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北大。

  刘盛兰有时候还关心到大人,他从报纸上看到黑龙江双江市的于富宝妻子过世,家里又遭了水灾,一双儿女无人抚养,就主动寄去了1000元钱。在后来的回信中,于富宝一直都称他为“爸爸”。

  就在刘盛兰大把大把往外寄钱的同时,他自己却过着如同乞丐一样甚至有些自虐的生活。穿的衣服都是许多年前的,而且一年就冬夏两套,吃的菜都是从菜市场里捡的烂了的土豆、萝卜。菜市场的人都说他:“狗吃的都比你吃的强。”

  艰苦与快乐

  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刘盛兰的所作所为,但老人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和活法,虽然过得很苦,但他自己活得安心。

  刘盛兰原本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农民,九岁时没了爹,只读了三四年书,家里就没钱再让他读下去了。他说自己知道什么是苦,知道不能读书是什么滋味。

  刘盛兰说不出什么大道理,现在仍然在重复爹小时候教给他的话:“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不是血汗钱不要,碗外的饭不能吃”,“够吃的,够穿的,别求人,有那些钱,多资助别人”,刘盛兰在给资助学生的信里,也经常提到这些话。

  刘盛兰的“个别”很早就表现出来了,老娘命苦,哥哥们不是太孝顺,刘盛兰就抢着养老娘,为这事和三任妻子离了婚。刘盛兰也知道自己和一般女人过不到一块去,他告诉记者,他从报纸上看到过一个后娘供养了3个大学生儿子,一个嫂子让5个小叔子都成了才,喊嫂子叫“嫂娘”,他说和这种女人才能过到一块去。所以后来刘盛兰独身了40多年,连个孩子也没留下。

  能和刘盛兰说到一块的人不多,但有一次,刘盛兰竟然和一个赌徒说到一起去了,赌徒对他说:“在赌桌上我输再多也不心疼,但买五块钱东西我就心疼。”刘盛兰嘿嘿地乐了,他说:“我和你一样,让我买五块钱东西我心疼,但让我捐助别人多少都不心疼,我是给人解燃眉之急,不是叫他去吃喝。”

  刘盛兰好像这辈子就是为帮助别人而活着,同他聊天,感觉他的想法都太纯净了,纯净得让人不由自主感觉“愧得慌”。刘盛兰对别人真正做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龙口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在昆明读大学,弟弟在淄博上班,工资不高,刘盛兰就一直资助哥哥,但两兄弟一直没来看过他,而刘盛兰已经替别人都想到了:“他们现在为一年六七千元的学费着慌,哪里还有钱做路费。”

  刘盛兰从来不告诉那些学生他的真实情况,怕他们知道后不忍再花他的钱,从信里可以看得出,很多孩子都以为好心的“刘阿姨”、“刘奶奶”是个生活得很富裕的人。

  别人都以为刘盛兰活得苦,但刘盛兰觉得自己活得很安心。他说这两年来他出了5次车祸,有一次被一辆摩托车撞出好远,但爬起来一点事也没有,刘盛兰说这是“好人有好报”,他现在是“捐得越多就越高兴。”

  舍弃与追求

  去年,有媒体开始关注到拾荒助学的刘盛兰,他开始“小有名气”。后来,他又成为2004年度“感动烟台”候选人之一,在烟台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地民政局曾经想送他进敬老院,但刘盛兰不肯。进了敬老院就不好再出去捡破烂了,怎么能继续资助那些孩子呢?

  去年5月,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帮他追回了工厂拖欠的1万多元退休金,拿到退休金的第二天,刘盛兰就先想到了需要帮助的人。5月26日,他先给黑龙江双城市于富宝寄去1000元;6月4日,他又给海阳市东村镇的李晓国寄出了100元,给重庆工业学院的学子杨国营寄出了200元……

  现在刘盛兰又没钱了,临走时,他拉着记者的手悄悄地问:“有个事想求求你,光靠捡破烂挣不着钱,你能帮我找个打扫厕所的活吗,这样就有钱寄给那些学生了。”

  记者忍不住反问他:“难道您就从来不想想晚年怎么过吗?”刘盛兰连想也没想就回答:“到爬不起来那一天,没人管我,死就死了,我不想长寿,也不想打算,只要能让那些孩子读上书就行。”本报记者张洪波 张坚栋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