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熊猫”在汉获新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15:23 汉网 | ||||||||||
吴是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教授、三峡植物课题组组长。目前,武汉植物研究所已成功拯救了三峡濒临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这两种珍稀植物被称为“植物大熊猫”。 吴教授说,“这是拯救三峡濒危植物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两代专家的心血。 三峡植物“大移民” 三峡库区是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库区内有各类植物6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 2003年6月1日,三峡库区开始蓄水,一期淹没线是海拔135米,这是三峡库区的永久淹没线。 吴教授介绍,对于生长在135米水位线以上的珍稀植物,一般实行就地保护;生长在水位线以下的,则实行活体迁地保护。 1995年,一项名为“三峡库区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参引种栽培与回归大自然研究”的项目正式启动。科研人员先将它们移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经培育、研究后,再将它们移到原有生存环境。 “植物大熊猫”的生存危机 在三峡库区的珍稀植物中,第一批“移民”的就是三峡地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 1月20日,在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记者见识了两种赫赫有名的“植物大熊猫”——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 经武汉植物研究所(园)精心抢救,它们目前成活状况良好。该园已将疏花水柏枝移栽到三峡环境模拟区,而畏寒的荷叶铁线蕨还在温室里过冬。 吴金清介绍,疏花水柏枝,柳科水柏枝属。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与它同属的其他十几种植物都分布在以喜马拉雅山为中心的地区,生长在干旱、盐碱和风沙中,只有它在气候温润的三峡与水为伴,生长期依赖于三峡库区特有的暖冬气候。 疏花水柏枝主要沿长江干流生长,水平分布主要是从重庆万州到三峡大坝附近,分布高度是海拔80米到130米。汛期时,生长在低处的疏花水柏枝将被全部淹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可能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为挽救这些濒危植物,武汉植物研究所成立了三峡濒危植物保护课题组,他们最终确定了急需保护的植物名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疏花水柏枝。 目前,已有40余种珍稀植物落户武汉植物研究所。吴金清说,“这些濒危植物还有许多潜在价值未被发现,也许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有未被认知的领域有重大意义。将它们保护下来后,可保持生态平衡。从短期上看,这些植物大都有经济开发价值和药用价值。” 与水结缘 安家武汉 课题组想采取迁地保护的方法,把疏花水柏枝移栽到植物园里进行保护繁育,以后再为它们寻找合适的野生环境。 开始,科学家们选择了距其原生长地最近的宜昌三峡植物园,那里紧邻三峡库区,冬季温暖湿润。但是,移栽后,疏花水柏枝在冬天的生长速度远比原来缓慢,它们的命运再一次充满悬念。 经长期观察,专家发现三峡的疏花水柏枝一年内被洪水淹没的时间远不止两个月,最长时竟达9个月。建立在山坡上的三峡植物园,显然无法满足它对水的需求。 疏花水柏枝特殊的种子传播方式也离不开水,它一般在冬季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后裂开,一部分种子散落在地上,一部分凭借其柔软长毛随风飞散传播。种子漂浮在水上,顺流而下,一旦在下游的石缝中间找到安身之所,便会落地生根。 水对疏花水柏枝的生长如此重要,课题组开始重新考虑为它寻找一个既温暖又有充足水分的栖身之所。 适合疏花水柏枝生长的是海拔130米以下地区,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理想高度。而在三峡,只要是稍微平整一点的土地上,人们都建造了房屋,栽上了橘树。留给疏花水柏枝的空间只有这些遍布沙石的江滩地了。 几经选择,课题组最终认为武汉是它理想的安家之地。 模拟三峡重建“故居” 武汉东湖湖面宽广,像一台巨大的空调,调节着附近的温度和湿度,冬天的气温也会比其他地方高出几度,紧邻东湖的武汉植物园土壤含水量很高。 课题组为疏花水柏枝选的新家地势很低,夏天湖水上涨时就将其淹没了,这段时间大概有一到三个月。 但武汉的土壤与疏花水柏枝的原生长地截然不同,为了给它提供一个更接近原生长地的生活环境,课题组将其中一块地参照三峡库区土壤的含沙量掺进沙子,另一块地则仍然使用黏土,打算今后对二者的生长情况做科学的对比。 1月20日,记者走进“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群落”(即模拟三峡环境工程),见弯弯的溪流如江水,两岸全是岩石,组成一个“大峡谷”。布满卵石的“沙滩”上,长出一簇簇珍稀植物。 据介绍,这些沙石都是专门从三峡库区运来的,“先后运了几十卡车。” 吴金清说,“三峡蓄水前的美妙景观在武汉再现”,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仿佛回到了“故居”。 专家们为保护这些稀有植物,投资400余万元,在武汉植物研究所(园)复制蓄水前的三峡。从去年开始,他们逐步将这些植物,连同其生存的环境搬到该园。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这项复制工程已基本完成。该工程占地10余亩,长300多米。溪流旁的坡滩上,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已成活。 吴教授说,“拯救疏花水柏枝的生命,使它能够继续活下去,并不是科学研究和保护的惟一目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它重新返回大自然,并且为改善自然环境服务,从而更有意义地活着。” 多项措施齐头并进 另一项植物“移民”工程也已完成。处于135米线下区域的很多珍稀保护植物,已就近将“原产地”上移至三峡库区的大老岭保护区。到目前为止,珙桐、蓖子三尖杉等16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连香树等25种珍稀树种和延龄草、马蹄香等11种矮小草本珍稀植物已落户大老岭保护区。 大老岭保护区成为三峡库区组建的第一个珍稀植物人工模拟群落。已经启动的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也基本建成。这三大工程将有效地保护三峡库区的众多珍稀植物。(记者刘渐飞通讯员王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