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重修家谱(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17:13 中国新闻周刊

  民间修谱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一些地区就开始出现零星的新修家谱。当时的新修家谱处于地下状态,很多掩藏在地方志的名目之下。80年代的新谱,以江西为代表
,主要发源自地理上比较封闭,且明清以来宗族文化发达的地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杭认为,这种为接续传统而发生的只有内因驱动的复兴,因为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撑很快失去了后劲。

  90年代初,继之而起的是浙江温州、珠江三角洲、福建闽南等一些经济非常活跃,与海外交往非常密切的地区。新的经济力量和外来资金的介入,使原有的家族传统被激活。在一些地区,吸引海外华人寻根甚至被作为招商引资的捷径。

  90年代中后期,农村中的行政管理关系进一步变化,对新修家谱,政府采取不鼓励,不干预,以不发生械斗为前提的“鸵鸟”政策。各地的修谱,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调行进,近两年渐趋发展态势。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民间修谱的基本条件是:族中要有读书识字的文化人充当编纂之职;有热心人主持筹措;有一定的资产经费;有相对安定的环境。总之,在适当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佐以经济支持,修谱就自然发生了。

  修谱之举是先从民间自发兴起的,而学术机构、收藏机构的介入,在不自觉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浙江图书馆研究员袁逸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新谱整体的编修水平有些微词,但其对旧谱的偏好,在客观上给民间重修家谱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新家谱的传统变异

  在传统的世系以外,如今编修的家谱中采取了不少新做法、增添了很多新内容。一是女性入谱;二是加入了一些研究性和人性化的内容,如姓氏探源、先祖传说,以及“感悟留言”、“艺文书画”,有的还列入族人获得的各种证书等。

  但,“新修的精装家谱大都被电脑毁了。”有学者认为,南方一些地区的新谱匠,修出了很多大同小异质量很次的新谱。真正汉语知识扎实的文化人没有了,在家谱最重要的文献——序言中,人们看到的是半通不通的文言文。在史料价值方面,旧谱中有不少大家名谱,现在多是自说自话。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在以前都是供在祠堂里,不示外人的。而现在不仅为公共图书馆收藏、供公众阅览,有的地方还进行公开展览。家谱的实际功能乃至性质,都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

  除了足够的文化资源和经济支撑,方便的信息手段也是近年家谱重修之风日盛的重要原因。

  颁谱仪式是家谱修制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重修的家谱,很多是在非聚居状态下产生的,多半只能通过邮寄颁谱,或举行半调子的颁谱仪式。钱杭认为这样的家谱只具有文化意义,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修谱的人中,为数不少者有修姓氏谱的野心。他们把修姓氏谱看成是自己向祖先的一个交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有一种真正的使命感。

  同一姓氏的连谱以及不同姓氏的连宗,是以血缘寻求地缘联系的表现,在最初产生时往往具有明确的经济或政治目的。钱杭认为,今天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还有所反映,如温州,连宗的情况非常活跃。而更多情况下,它的实际意义已基本让位于文化意义。修谱的其他衍生现象还有异姓连宗,如以唐宋八大家为名号的连宗,以刘关张为名号的连宗等,学界认为,这些行为既是宗族文化的自然延伸,又是对现代股份公司制度的模仿。

  家谱的中国命运

  在中国,家谱信息记录和家谱的修纂起源于皇室资料,后发展为保存、记录贵族、官僚等统治精英们的世系,最后演变成为社会各等级服务的私人修纂行为。

  从最早只列出父子辈分的世系表,到记录家族成员的出生、死亡日期的家族世系,直至拥有复杂的家族信息的族谱,包括前言、族规、世系表和传记内容,家谱的内容和体例在不断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