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赤湖瓜子:困境、反思和迷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01:11 石狮日报

  提起赤湖村,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瓜子,因为这个村曾经生产出“阿里山”、“塔曼山”等全国知名的瓜子品牌。“10户人家中就有7、

  8户有瓜子作坊。”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瓜子村”已陷入深深的发展困境。瓜子业何去何从?如今已成为“瓜子村”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昔日辉煌如梦

  赤湖村是石狮市祥芝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现有900多户,人口3500多人。行政村由山兜、前厝、赤湖三个自然村组成,但瓜子作坊主要分布在赤湖村,该村人口有2000多人,占整个行政村的近六成。赤湖生产加工瓜子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传统产业”。早期时,赤湖村的农民自己生产瓜子,但因当地生产的瓜子颗粒较小,逐渐被淘汰。村民们开始从内蒙古、甘肃等地引进优质瓜子,然后在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里进行加工,成品瓜子销往全国各地。“最辉煌时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村里将近80%的人都在加工生产瓜子,‘阿里山’、‘塔曼山’等瓜子品牌在全国都很有名气。”赤湖村主任谢天然介绍说,在赤湖瓜子业发展巅峰时,瓜子生产企业规模很大,一些企业员工甚至达到一百人以上,而且那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赤湖瓜子企业派驻的营销人员。赤湖村也因此成为有名的“瓜子村”。赤湖村一位多年从事瓜子加工的老人回忆:当时因为赤湖瓜子名气大,不少外地的厂商到赤湖来取经,并聘请技术人员。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家北京瓜子企业的老板不远千里来到赤湖,将一位仅有小学文化的村民聘请为企业的高级顾问,其待遇是月薪2000元,还专门为其配一部小车。“那时,我们赤湖在全国瓜子行业中是叫得响的。”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激烈以及成本的提高,赤湖的瓜子业开始走“下坡路”。现在,赤湖村加工“瓜子加工厂”已经少于十家了。

  季节和规模的局限性

  对于瓜子业的“没落”,赤湖的不少村民将原因归结为“瓜子产业的局限”。这种局限主要表现在:生产季节、生产规模以及“两头”在外的营销模式。

  据介绍,瓜子的销售季节主要在春节期间,所以村民一般在农历11月底时开始生产,在春节前时结束。“包括前期和后期的清洗、整理工具、设备,一年中加工瓜子的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如果单单算生产期,那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村主任谢天然说。

  而在生产规模上,赤湖村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各干各的,一盘散沙似的,没形成大的规模。”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评价。而生产加工瓜子方法也多是沿袭传统的“煮”,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里山”瓜子引进“炒”之后,以“炒”的方式加工瓜子的才逐渐多起来。“虽然说瓜子加工过程各地大同小异,但现在,北京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蒸’了,相对来说,我们这边确实有些落后了。”村里一位从事瓜子加工业已经十几年的老人说道。另一个大的局限就是“两头”在外的营销模式。赤湖瓜子的的原料——生瓜子来自甘肃、内蒙古等地,而加工后的除了部分在泉州及周边地区销售外,大多在外地销售。“生瓜子价格一旦提高,或者外地市场稍有变化,我们就有可能亏本。”据一位村民回忆:1990年,从甘肃、内蒙古等地买进的生瓜子价格很高,每公斤8元多。而当他以此高价购进生瓜子后,市场上生瓜子的价格突然开始下跌,以致那年他亏了很多,也就是从那年起,他把加工瓜子的设备全卖掉,从此告别瓜子业。“这几天,生瓜子的价格开始涨了,涨到每公斤10块多,算是历史最高水平了。如果市场上加工后的瓜子价格涨不上去,大家就要亏本了。”

  迈不过去的环保门坎

  环保问题现在可以说是赤湖瓜子业的另一个“难言之痛”。

  在赤湖的几家瓜子加工作坊里可以看到:瓜子加工的主要流程包括:生瓜子去尘→将生瓜子浸泡到加工池里→加入石灰水进行浸泡→用清水冲洗→放到大锅里煮(或者炒)并加入盐巴、香料等→把瓜子晒干→分拣瓜子→包装→出售。“我们加入石灰水主要是为了祛除生瓜子表面滑滑的东西,其比例大约是每百斤瓜子加入1公斤石灰粉,这样才洗得干净。为了防止石灰水粘附到瓜子上,之后还要进行至少六次的清洗。”村民谢金雕说。而瓜子加工业的“环保问题”主要便来自石灰水,石灰水如果直接排放到河里,便会污染河流。

  自去年起,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瓜子加工行业得过“环保关”。这给赤湖瓜子业带来了很大“震动”,因为都是家庭式的加工作坊,没有足够的资金按环保要求进行改造。谢天然告诉记者,村里对于环保问题十分重视,曾先后请包括泉州华大等单位的专家来研究设计,专家们称,要保证环保达标,至少要投入十几万才行。由于没过“环保关”,如今许多加工作坊便变成“无照经营”。据村主任介绍:近期,那些“无照经营”的瓜子加工厂已经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停业整顿了。

  出路在何方

  采访中了解到,赤湖村是一个农业村,村民除了种菜之外,便是在冬季加工瓜子,以增加收入。但现在瓜子加工业走“下坡路”让村民们深感痛心。“作为我们村里的传统产业,我们一定要使其壮大起来。”村主任说,但路在何方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对于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可以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集中做大”,把分散的家庭加工作坊集中起来,以便污水集中处理,且便于集中管理,互通信息,从而形成区域的规模效应;二是“产品多样化”,比如除了做咸瓜子,还可以做奶油香瓜子、茴香瓜子、甜瓜子等多种口味的瓜子;三是“产品系列化”,除了加工瓜子,还可以加工花生、葵瓜子等,这样子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销售网络,而且还可以避免一年只加工一个月的“尴尬”;四是“产品品牌化”,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让产品销售得更远,市场占有率更高。对于业内人士的这些建议,赤湖村主任表示他们现在也正朝这方面考虑,但土地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而且要将互相竞争的各个加工厂集中起来经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林春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