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2005郫县蓄势后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07:06 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将2005年定为项目年,面对项目年的有利时机、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我市各区(市)县厉兵秣马,谋划新一年的发展大计,拉开了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大幕。鸡年抢抓机遇,蓄势后发再次起跑,上风上水的郫县新一年调整应变的力度颇令人关注。为此,本报首先推出这篇特别报道,通过对话郫县县委书记、县长
,访谈专家、教授,深度解读“银郫县”的新变化。

  市委、市政府对郫县的定位是“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合性城市片区’”,这一定位使郫县未来发展蕴含了无限机遇。

  3.6平方公里的“望丛古蜀文化园”将使郫县悠久的古蜀文化资源充分产业化。

  今年之内,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现代工业港”将初步形成4平方公里的承载能力。

  三年之内,郫县旧城将全面改造为“亲切宜居的蜀城”,2005年,新城区建设全面启动。

  未来3-5年,通过盘活和整理土地,郫县将陆续推出上万亩建设用地投放市场。

  郫县城区面积将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50万人。

  伴随着高新西区的调整,郫县一下子排到了全国“百强县”之外,这一度让郫县人有些失落。让郫县人感到压力的还有成都周边区(市)县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郫县新的突破口在哪里,一年以来郫县人在思考。

  经过一年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准备,郫县决策层在深入论证和广泛采纳民意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鸡年抢抓机遇,郫县再次起跑!”新年伊始,郫县县委、县政府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让49万郫县人精神为之一振。

  A抢抓机遇

  记者:“再次起跑”的提出,是缘于怎样的考虑?

  杨洪举:按照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郫县发展定位,郫县是“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合性城市片区’”。应该说,这一定位蕴含了郫县今后最大的发展机遇,这一机遇将催化郫县实现从传统的县城向都市片区、从传统县乡经济向都市型经济、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转型。也标志着郫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郭晓鸣:“银郫县”是农业文明时代郫县享有的美名,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这一美名并没有因时光的流淌而消逝,这意味着郫县始终跟得上时代的节拍,高新西区的调整也没有使郫县人失却这一信念。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蹲下来、攒足劲”、“跑得快、跳得高”的要求,我们在狠抓发展的同时,从规划做起,对郫县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布局。

  杨洪举:应该说,2005年郫县进入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成为率先构建成都西部新中心的重要一年。“再次起跑”的提出,是从郫县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的,是郫县人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也体现了郫县人强烈的、不甘落后的发展意愿。

  记者:构建成都西部新中心,郫县的底气来自哪里?

  杨洪举:率先构建成都西部新中心,郫县的底气在于:一、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国际黄金旅游线上;二、交通便捷,成灌高速、国道317线、沙西线等高等级快速通道横贯全境,公路密度210公里/百平方公里,达世界发达地区水平;三是地处成都上风上水之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七河并流”,生态环境优良;四是境内聚集了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15所大学,科教资源富集,人力素质较高;五是地处长江上游文明发祥地腹心地带,古蜀文化遗存众多。郫县还位于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的近郊,是成都加快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相邻的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势头迅猛、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已封关运行,尤其是随着投资近30亿元的英特尔项目,投资数亿美元的中芯国际等几个大项目的入驻,为郫县的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郭晓鸣:从发展基础方面看,经过全县人民长期艰苦不懈的奋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2004年,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实现GDP88.7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亿元。

  B核心动力源

  记者:一个地方经济起跑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体质”和充足的“能量”,郫县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

  杨洪举:如果说良好的“体质”和“能量”是郫县这次起跑的核心动力源的话,动力源应该包括:一是迅猛发展的高新西区和正在建设中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将成为郫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在一个县域内拥有两个工业“发动机”,其中一个还是国家级的“发动机”,这是郫县独特的核心动能。不仅工业集中发展区将搭上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顺风车,迅速形成电子医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印务包装等一批新的产业集群,郫县的服务业也会因高新区的迅速扩张而突飞猛进。

  二是郫县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郫县招商引资市外到位资金实际完成135.6%,增幅居全市第一,包括投资1300万美元的正大集团、投资5000万元的济南泉城不锈钢公司等170家企业新入驻郫县。

  三是郫县拥有丰富的古蜀文化和科教资源。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来的核心竞争力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文化可以充分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品位,所以我们规划了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成都望丛古蜀文化园”。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成为高新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内容”产业,将成为高素质人士到郫县安居创业的强大“磁场”。

  四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郫县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郫县人的创业激情正在得到进一步激发,郫县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已成为郫县再次起跑的强大动力。

  C起跑准备

  记者:郫县为这次起跑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杨洪举:按照成都市新一轮发展规划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郫县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准备工作,这一段时间是我们思考的过程,也是我们调整的过程、充分蓄势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我们确立了郫县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位是:率先构建富有经济实力、独具城市魅力、充满创新活力的成都西部新中心;在产业方面,郫县将形成“两区两园三带”的布局,即工业集中发展区、行政商务中心区,望丛古蜀文化园、西华大学和西南交大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郫花路和红东路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带、317线沿线工贸产业聚集带、沙西线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此外我们还在人才和投资环境治理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房地产“绿色通道”、项目储备库等。

  郭晓鸣:项目是我们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社会事业和一二三产业发展,到最后都具体体现为一个个项目的落实。为此,我们在项目包装和项目载体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今年我县将围绕“两区两园三带”,包装一批项目。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达7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22个,1亿元以上的10个。今年计划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亿元。今后3年都是郫县的项目年。

  古蜀王都文化是郫县的最大优势

  记者:我们注意到,作为古蜀国故都的郫县,其县城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你怎样看待郫县目前进行的旧城改造?

  谭继和:郫县的财富就在于古蜀文化。将文化遗产和历史痕迹化为文化概念,作为城市设计的灵魂,用于旧城改造的环境载体上,郫县就具有自己的个性。

  记者:郫县提出了“建设亲切宜居新蜀城”的口号,这方面你认为郫县有什么优势?

  谭继和:卑湿之地上排水筑城,曰郫。“郫”是唯一只用作地名的汉字,郫城是古蜀人最早的定居点,是战国以来,成都平原上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其名字的由来就与其优良的人居环境密不可分。事实上,郫县恰好处于都江堰—郫县—浣花溪—锦江这条从古至今最优良的人居线上。与此同时,郫县还位于古蜀文化的中轴线上,这都为郫县打造亲切宜居的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发展战略上讲,郫县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旅游开发,都需要保护和弘扬4000多年的古蜀文化,以此恢复郫县城市的历史记忆,克服城市建设的失忆症。

  记者:在产业发展中,郫县提出了建设成都望丛古蜀文化园的构想,你认为其前景怎样?

  谭继和:郫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昭示着郫县是古蜀文明起源的中心,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郫县文化资源丰富,有望丛祠、扬雄墓、严君平墓、何武墓等众多文化古迹,成都望丛古蜀文化园可以古蜀王都文化为龙头,展示郫县4000多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记者:丰富的古蜀文化资源,对于郫县县域经济将做出怎样的贡献?

  谭继和:特色文化是特色经济的灵魂,古蜀王都文化是郫县县域竞争力最大的优势,是郫县发展的优势和未来前途所在。

  郫县“再次起跑”后劲十足

  记者:作为一位学者和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专家,你如何看待郫县人提出的发展优势?

  陈国先:郫县的“三横六纵一圈”交通网络,将县内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地划成了一个个街区,如此密集的道路网络,不但在成都第二圈层的区县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是少见的,而这正是加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郫县发展房地产业来说,后发带来的肯定是优势。就在咱们成都,还有一些在温饱阶段修建的住宅,而郫县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则避免了这些败笔的出现,有了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也就减少了二次拆迁带来的高昂成本。

  记者:你曾提出郫县可以大力发展第五产业,这对郫县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国先:我们定义的第五产业,是以人的享受和发展为中心的产业,包括房地产和旅游业等。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市区人口向郊区转移也是必然的趋势,而能够享受郊外居住环境的人,是现代消费的中坚力量。而郫县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这些成功人士前来居家,这也意味着郫县有条件成为时尚居住中心,其房地产业———我更愿意将其称为生态人居产业,比中心城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配套的医疗、教育、娱乐、体育等设施要求也就更高。董锐王忠彬记者赵一摄影张全能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