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戒网瘾专家”和小网民春城“交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10:43 新文化报

  -被媒体称为“戒网瘾专家”的陶宏开教授来长作报告,全省各地的家长慕名而来,有的甚至从沈阳追随至长

  -家长对讲座充满期待,但对讲座能否有效观点不一;即便讲座有效果,仅凭陶教授一人能拯救多少孩子

  -有的小网民觉得陶教授所说的道理都懂,但起不到实质作用;有的觉得讲座基本没用,也不会改变什么

  焦点人物

  陶宏开,60岁,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美籍华人,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他已走过23个城市,帮助300多个孩子走出网瘾。

  我不是戒网瘾专家

  我提倡素质教育

  昨日9时,长春大学礼堂内的800个座位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地的家长和孩子等待着陶宏开教授的到来。陶教授讲座的题目是“青春自护理 远离网瘾”,他仍以惯常的方式开始讲座,自己弹奏钢琴唱起《走进新时代》。歌声结束后,陶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称这个时代为新时代?前来的孩子现场抢答:“新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网络、高科技时代。”

  陶宏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1984年到美国时已40岁了,面对电脑一无所知,于是他开始当学生学电脑。在美国的18年,很多家长请求他帮助孩子解决电脑方面的问题,但基本没有关于“网瘾”的;而回到中国进行公益性演讲时,在第十个城市杭州,媒体称他为戒“网瘾”专家,陶宏开回敬:“谁说我是戒网瘾专家?胡说八道!”没想到,这成了媒体第二天报道的标题。“我的目的不是戒除网瘾,我是在提倡素质教育!”陶教授反驳媒体的炒作。

  不是天生有网瘾

  而是后天教育不得方

  “孩子不是天生有网瘾,而是后天教育不得方!”陶教授一语惊人。

  陶教授说,中国从多子女家庭进入独生子女家庭后,家庭教育问题开始凸显。比如,孩子摔倒后,家长不教会孩子如何走路,而是责骂“这坏地,打它”,从而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哭成了孩子最大的武器,孩子一哭,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于是亲子关系出现物质化、金钱化。家长答应孩子考上重点学校给孩子买电脑,没想到,孩子没把电脑当成学习的工具,而是当成了高级玩具,结果孩子染上网瘾,成了父母的心病。

  要用感情进行亲子女教育,在美国,如果孩子得了100分,父母会给他一个吻:“太棒了,继续努力啊!”当代中国出现问题的孩子中,父母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而子女出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代人的成长环境的差距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目前的问题。代沟空前地深,原因在于家长不“与时俱进”,没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走进孩子的内心,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问题。

  家长取经

  你讲你的,我睡我的父母一片苦心

  从沈阳追到长春听讲座

  11时40分,讲座接近尾声,“我家孩子还有学习班要参加,先走了!”部分家长陆续离开,此时活动进入现场测试阶段,16岁的男孩小明(化名)和父母幸运地来到台上。

  小明家住我省的一个县城,为了给儿子戒掉网瘾,父母一直追随陶教授到沈阳。可在沈阳,讲座还没过去一半,小明就“逃”走了。得知陶教授来长春,父母又把儿子“骗”到长春。

  来长春的前一天,小明仍在网吧度过一夜。曾经有一次,爸爸在网吧找到小明,大冬天,爸爸让小明脱掉鞋,赤脚在雪地上走回家,但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不久小明辍学,辍学第一天就到网吧当网管,他最大的愿望是开个网吧。就在来长春等火车时,小明对父母说:“你们等吧,我先上网!”小明不愿来听陶教授讲座,用他的话说:“这得耽误我多少上网的时间啊!”

  幸运的是,来到长春后,小明一家碰巧与陶教授住一个宾馆,可是小明坚决地告诉父母:“我就是陶教授教育不了的那一个!”

  在沈阳听过陶教授讲座后,父母试着转变对小明的教育方法。

  小明上完网回家,父母赶紧说:“回来了,想吃什么东西?上网上得脸色都不好了,影响身体健康。”

  可是小明的态度并没有转变,对父母高呼:“死在网吧里更好!”

  陶教授表示,教育是一个过程,“我一摸,孩子就完美无缺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陶教授让小明尝试着改进对父母的态度,小明则表示,已经尝试过,但是没用。接着陶教授举了爱迪生发明灯泡实验了2000多次才成功的例子,“以后尝试配合父母好不好?”“好!”小明答应了。

  陶教授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头,让小明戒除网瘾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需要父母掌握教育方法后,继续努力,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工作。

  小明答应配合父母

  观点碰撞

  焦点一:

  “学费”与家长的关系问题

  陶教授:在美国,学生自己挣钱供自己上大学,学习非常主动。而中国的学生,学费都是父母给交,甚至有的孩子还以不学习或不上课来威胁父母,这是素质教育问题……

  突然,坐在第一排听讲座的一个女孩站了起来,她是某高校大四的杨同学。

  杨同学: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公平的,之所以有的孩子拿父母的钱不当钱,随意挥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这样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钱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本来就不是很在乎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有些家长教育不得方,当孩子犯一点小错误,就采取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被打得麻木了,已经没有了自尊,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了,所以对于乱花钱的事也变得不在乎。比如家庭暴力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孩子成长,这些并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造成的……

  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孩也表示了与女孩相同的意见。

  焦点二:

  中国素质教育弊端的问题

  陶教授:不同意把学生分出等级。

  杨同学:人如果不分等级,学生不分优劣,优秀的人才就不能凸显出来。

  陶教授:某知名高校博士生参加工作后,与同事相处十分不融洽,甚至产生报复心理,这与中国的素质教育有关。

  杨同学:中国式教育,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因为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对一些人不适合,但并不是普遍的。陶教授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夸大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弊端。中国经济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只有20多年,正因为时间短,教育方面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素质教育出现问题,是需要逐步改变的,并没有陶教授说的那么严重,陶教授所举的例子是个案,绝对不是普遍问题。

  焦点三:

  衣着打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

  陶教授:目前一些影视作品,如《还珠格格》等电视剧,脱离现实生活,一些明星的衣着、表演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有的孩子效仿明星,男孩子梳长发、耳朵上戴耳钉、穿露脐装或盲目追逐名牌等。

  李同学:发型等问题是一种社会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代表了个人品位。而人打扮成什么样并不重要,关键是心理是否健康。

  杨同学:并不是打扮怪异的人就不是好人,青少年穿什么衣服无所谓,做什么事才是最重要的。陶教授不赞同穿奇装异服,是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已经不能完全理解下一代人的想法和做法。

  此时,杨同学的母亲,正在旁边不停地擦眼泪,“我女儿曾跳级考入大学,但上大学后就开始迷恋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我很希望陶教授能与她面对面交谈,能改变她现在的状态。”

  对此,杨同学解释说:“我和我妈妈有很深的矛盾,但这种矛盾绝对不是学会上网后形成的,而是曾经母亲与继父闹矛盾,用皮鞭抽打我,还说我出去让车撞死之类的话,让我很伤心也无法接受。我非常同情母亲,也觉得她很可怜,但哀莫过于心死。虽然我每天上网12小时左右,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写网络小说。我下一步的目标是通过参加网络原创作品大赛之类的活动来展示自己。”

  孩子反应

  反应一:

  道理都懂 但落不到实处

  一名17岁的“小网民”说,他经常通宵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玩网络游戏,虽然家里有电脑,但因喜欢网吧里可以联机互动的玩法,所以经常泡在网吧里。他还说,他知道经常泡网吧让父母很担心,陶教授讲座中所说的道理他也能理解,但光凭讲座似乎起不到实质的作用,那些道理对于他来说根本落不到实处,所以对于他来说无异于“鸭子听雷”。

  听陶教授讲座的过程中,一名13岁的男孩显得很疲倦。他说,因为他平时只是偶尔玩游戏,并不上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聊天,所以陶教授所讲的事,对他的意义不大。但既然妈妈很重视这事,他才不得不来听,但对于讲的内容似乎很快就会忘记。

  反应二:

  家长不该夸大上网的负面影响

  刚上高中一年级的吴同学说,有时候家长夸大了网络的负面影响,假期每天上网2小时,其间有三四十分钟是在玩游戏,另外就是浏览与学习有关的网站,能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知识。

  他认为陶教授的讲座对于他来说基本没有用,也不会改变什么。吴同学坦白地说:“我平时上网的时间已经很‘拮据’了,网络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对于聊天工具QQ,也只是我和同学互通信息的工具,游戏是一种放松,除了假期,平时我每周也只能上一两次网。今天我妈妈还非要把12岁的弟弟也带来听讲座,而我弟弟现在对电脑知识只是有初步了解,根本就不接触网络,我认为他听这个讲座就更没必要了。”

  家长反应

  反应一:

  受益匪浅但不会寄希望于别人

  在听陶教授讲座的过程中,杨女士不住地流泪,因为她觉得陶教授列举的一些问题,就出现在她女儿的身上。杨女士说,她的女儿是典型的网迷,整天整夜地泡在网吧,如今根本不听家长的话,为此她曾用打骂的手段强制女儿不去网吧,却没有效果。

  “陶教授说得很对,对待迷恋网络的孩子,不能硬把他从网络中‘拉’出来,而是要通过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杨女士感慨地说。

  一个17岁的孩子母亲也说,听过这场讲座后,她意识到帮孩子戒网瘾,关键是疏而不是堵。陶教授40岁还能像学生一样,从头学习电脑、学习网络知识,如今她也要多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认为她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阻止,而不能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些电脑知识和网络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吸取陶教授好的做法,陶教授一个人不能拯救所有有网瘾的孩子,家长会自己来解决问题。

  反应二:

  有信心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针对陶教授说的“爱孩子要讲究方法”的话,家长林先生感慨很深:“陶教授说要让孩子学会走路,我认为这一点我做得就不好。正因为我们家庭条件还比较优越,所以孩子的一切要求,我们都想办法去满足,逐渐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以后孩子有了不良习惯,却根本听不进家长的意见。”

  林先生说,以后在对待孩子方面,不能总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不能培养他的虚荣心。对于孩子的一些优良表现,如考试得了高分,也不能一味用物质去庆祝,而要多给孩子精神方面的鼓励。

  网络悲剧

  为15元钱 4少年持砖头砸死同伴

  13岁的小丁家住长春市二道区,文化水平虽不高,却一脸“傲气”,因为他觉得自己上网的水平很高。上小学时他就经常逃学、与人打架,是网吧的常客。上中学后不久,便辍学与社会上一帮男孩混在一起。母亲多次离婚,现在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母亲对他的照顾非常少。母亲说:“这孩子,我可管不了,晚上睡睡觉就跑了,也不知道到哪去了。”

  2004年2月,小丁与小王等5个小伙伴偷废铁卖了15元钱,几个孩子把钱放到孤儿小王那里,相约2月9日一起上网,没想到钱被小王买零食了。小丁等4人把小王拉出网吧,一顿猛打,打完了还觉得很生气,又把小王拖到长春市二道区转向机厂家属宿舍暖气管子底下殴打。当遍体鳞伤的小王苦苦哀求时,4个人已经把小王的痛苦当成了自己最兴奋的事,最终用水泥块和砖头将其活活砸死。“这时他们根本分不清是在现实中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了,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位侦办此案的民警说。

  网络危害

  “网瘾”影响身心健康严重可致死亡

  据了解,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互联网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少年约占7%。与很多国家相比,我国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较高,时间较长,平均每周使用时间为8.98小时,假期高达21.34小时。

  调查发现,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上网首选,比例在四成以上。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未成年人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达到目的是合理的。

  长春市心理专家郑晓华介绍,通常把网络依赖叫做“网络成瘾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上网时间超过一般限度,以此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时,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专家分析,不分昼夜地坐在电脑前,沉湎于虚拟世界,生活习惯、新陈代谢、生物钟都被破坏了,因此可能会影响智力发育,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已形成恶性循环。

  国内外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长期沉湎于网络中,除影响头脑发育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导致死亡。

  记者连线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上网瘾

  记者昨天电话连线了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时教授,据其介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特征来判断是否有网络依赖倾向。人的性格中有一种爱寻求刺激的、爱冒险的人格特征,而这种性格又分为两类。一类人从事的冒险活动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另一类人所从事的冒险就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他寻求的这种刺激可能对他成长的影响是负面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延迟满足能力差。比如说有的小孩子,一看见某个玩具,就要你必须马上给他买,不买就闹得特别厉害;而有的孩子如果家长对他说“只要期末考试考好了就给你买”,孩子会很通情达理。家长通过对孩子的欲望的控制使得孩子朝着比较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培养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二是人际交往困难,内心敏感,尤其是一些男孩子。网络成瘾的男孩子大都性格内向,对事情特别专注。而这些害羞、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容易受挫。

  自我诊断

  “网瘾综合征”有八大特征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对网络游戏上了瘾?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八项标准可以自我诊断“网瘾综合征”:

  1.是否觉得上网已占据了你的身心?

  2.是否觉得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时间经常比预定时间长?

  3.是否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是否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是否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惟一办法?

  6.是否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7.是否因为迷恋因特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是否在支付高额上网费用时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以上8项特征,如果你有4项或4项以上的表现,并且持续一年以上时间,那就表明你已患上了“网瘾综合征”,自己和家长一定要注意了。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