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壤塘县人武部拥政爱民记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10:5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临近春节前夕,记者踏着冰雪,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走进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深切感受到,壤塘县人武部虽然钱少人少,但他们却用满腔赤诚和热血在当地再铸了一座不朽丰碑。 壤塘县居住着藏、羌、回等13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文盲半文盲高达80%,受过初级教育的群众不到10%。
要扶贫得先让文明火炬在阿诗玛村点燃。人武部派人轮流蹲到阿诗玛村抓教育,半年间,官兵们跑断腿、磨破嘴,终于请动两名学生到60公里外的乡中心校读书。 不久之后,从四五岁的孩童到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都坐到了一个班接受启蒙教育。 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麓,平均海拔3500米,年最低气温零下40℃,年平均气温4.8℃,素有川西北高原“西伯利亚”之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交通、信息条件,严重制约了藏区的发展进步。5年前,全县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 但壤塘在藏语中又意为“财神坝子”,这里水草资源丰富,素有“牦牛之乡”的美誉。为何“名不符实”,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管理。经过反复论证,县人武部决定把帮助牧民实施草有围栏、畜有栅圈,人有居所的“三配套”工程作为当务之急。这项“暖心工程”很快便在南木达乡44户牧民中选点示范成功,死畜率当年就由过去20%以上,下降到3%以下。牧民们都称“三配套”为发家致富的“点金术”。 目前,全县人武系统22个扶贫联系点已有95%的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全县财政收入已达到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一番,基本形成了“造血功能”较强的农、牧、林一体化经济格局。 近年来,全县民兵共追回失窃牦牛、马匹214头,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被群众誉为“雪山草地保护神”。 | ||||||||